印光(印光大师文钞全集)
电话:18514096078
本文目录一览:
- 1、印光大师的介绍
- 2、印光大师是哪位菩萨化身
- 3、印光大师的事迹
- 4、印光法师小传
- 5、印光大师对苏州佛教的贡献及影响
- 6、印光法师是病死吗
印光大师的介绍
1、印光法师留传后世信众处世修行之十六字真言:「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老实念佛,求生净土」,更是他将儒家伦理道德和佛教的净土信仰完美结合的思想结晶。
2、印光大师(1861年~1940年),法名圣量,字印光,号常惭愧僧。俗姓赵,名丹桂,字绍伊,号子任。父名秉纲,母张氏儒人。大师生于清咸丰十一年(西元1861年)十二月三日。系陕西郃阳县赤城东村人。
3、印光大师(1861-1940):讳圣量,字印光。别号常惭愧僧,近代著名的净土宗高僧,为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俗姓赵,名绍伊,字子任。陕西合阳陈村人,幼时聪慧,随兄熟读儒书,颇以孔孟之道为自任。
4、印光大师是大势至菩萨的化身。印光大师,1861-1940,法名圣量,字印光,号常惭愧僧,出生于陕西合阳,称为莲宗十三祖,系大势至菩萨的化身。印光大师21岁辞亲离家入沙门,一段时期都在终南山隐修,与圣寿寺结下了特殊因缘。
印光大师是哪位菩萨化身
1、印光法师:大势至菩萨的化身 ...印光大师是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是大势至菩萨再来,这两点已经为佛教界所公认。
2、印光大师(1862年1月11日-1940年12月2日),俗名赵绍伊,字子任,法号圣量,别号常惭愧僧,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同时也是净土宗的重要中兴人物,并为中国近代佛教复兴作出显著贡献,常被尊称为印光大师。
3、也只有说是大势至菩萨转世而已。但是不是大势至菩萨转世,他自己并没有明示。只是后人根据他大力提倡念佛法门,而且显现的境界又不错,因此说他是大势至菩萨化身。如此而已。
4、印光大师乃大势至菩萨应化身的原始证据 纪梦悼印光大师 杨信芳女士 余十八岁时,肄业上海女子中学。有同学张孝娟女士,住西门路润安里,与余交谊最深。其母张太太,雅爱余,以亲女视我,故我亦以“阿母”称之。
5、”又曰:“印光和尚,是势至化身。”言讫而隐。女士醒后,以梦告张孝娟之母,始悉大势至乃西方极乐世界菩萨,印光乃和尚之名。
6、观音菩萨又说:“印光和尚是大势至化身,四年后化缘结束。”说完就消失了。
印光大师的事迹
1、各地善男信女争相皈依,凡在家皈依弟子供养之资,印光法师一律作刻印经书之用。
2、印光法师,无论从儒教到佛教,从做人到学佛,从家庭到社会,从伦理到教育,从药方到保健,从国民到国家,从世间法到出世间法,从方便到究竟,于一切方面,都不能不说是近世佛门中一位杰出的、伟大的、光辉的典范人物。
3、印光法师的皈依弟子彭孟庵父子到灵岩山躲避战乱。
4、印光大师,是莲宗第十三代祖师,法名圣量,别号常惭愧僧。是民国陕西郃阳赵氏之子,生下来才六个月,眼睛就有毛病,几乎到了失明的程度,幼年时随哥哥读儒教的诗书,才情一等,曾经排斥佛教,病了好几年才觉悟前非。
印光法师小传
1、从二十一岁出家至五十几岁期间,印光法师绝少与世俗往来,默默无名在寺院中从事粗杂的工作,仅与高贺年居士(生卒年不详)往来。
2、一八六一年古十二月十二日,在中国佛教圣地陕西合阳县乳罗山下赤东村诞生了佛教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法师,姓赵名丹桂字绍伊号子任,法名圣量字印光号继庐行者又常惭愧僧 。
3、至此,出家三十年,终清之世,始终韬晦。 民国二年(1912)五十二岁,高鹤年居士取大师文章数篇,次年刊载上海《佛学丛报》,署名常惭,读者叹服。民国六年五十七岁,徐蔚如居士得大师与其友三书,以《印光法师信稿》为题印行。
印光大师对苏州佛教的贡献及影响
如实地研究和了解印光法师,无疑地将会有益于我国佛教徒继承发扬佛教的优良传统,促使当代佛教更加完善地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住持正法,自利利他,爱国爱教。
印光这个名字的意思,即是上承十二尊佛的光、印证十二尊佛的光,所以祖师自己排第十三位,都有一个光字,更而且印光祖师是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
继承净土宗历代祖师的教义,契理契机地加以弘扬,集净土宗之大成。降至近代,中国佛教包括净土宗衰颓之极,同时知识大开,历代祖师的著作都出现于世。
印光大师对待自己非常严苛,不但严格遵守佛教戒律,即使日常生活中有人供养他珍美的衣食,他总是却而不受,如不得已受之,即转赠别人。如果是普通物品,就交到库房,由大众共享。
全苏州的佛教徒在感受到这种深恩下,对政府无法形容出感激的心情。
印光法师是病死吗
印光法师活着的原因是为了弘扬佛法,传授佛法智慧,为众生拨除痛苦,帮助众生修行成佛。2 印光法师深入佛法,有着卓越的智慧和慈悲心,肩负着传承佛陀教法的使命,所以必须活着来执行这个使命。
印光法师幼时由长兄(赵从龙,生卒年不详)教读经及诸子孔孟之书,以继承儒家圣贤之学自许,经常批判佛教老子学说,因长年病疾,直至二十岁时,病愈后才觉悟到以前辟佛的无知,继而弃儒学佛,皈依佛门。
师生六月即病目,几丧明,后虽愈,而目力已损,稍发红,即不能视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