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内容详情

间接故意(间接故意伤害)

2025-09-21 16:27:28 作者:wangsihai

电话:18514096078

本文目录一览:

刑法中的间接故意

一,是明知其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二,是明知其行为可能会发生某种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

三,是明知其行为可能引起某种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有意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

因此,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换而言之,预见到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而加以放任,就是间接故意。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四条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的,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什么是间接故意犯罪

间接犯罪并非法律概念,正确的说法应该是间接故意犯罪。间接故意犯罪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所构成的犯罪。其包含以下几层意思:1、行为人对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导致的结果须持放任其发生的心理态度,即行为人对明知可能发生的结果既不是希望其发生,也不是希望其不发生,而是任其自然,发生不发生都无所谓。2、间接故意犯罪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的危害结果,仅限于明知“可能发生”一种情况。3、间接故意犯罪行为人主观上不具有犯罪目的,因为放任危害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与犯罪目的追求危害结果发生的要求不相符。4、间接故意犯罪只有构成与不构成之分,而不存在完成与否的问题。任何间接故意犯罪,都是以追求某种目的结果为前提的。正是这种目的结果,导致行为人原本不希望危害结果发生的意志形态产生了性质上的变化。

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的特征

直接故意的特征如下:

1、直接故意的认识因素是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2、直接故意的意志因素是希望危害结果发生。

间接故意的特征如下:

1、行为人对明知自己行为可能导致的结果,须持放任其发生的心理态度;

2、间接故意犯罪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的危害结果,仅限于明知可能发生一种情况;

3、间接故意犯罪行为人主观上不具有犯罪目的,因为放任危害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与犯罪目的追求危害结果发生的要求不相符;

4、间接故意犯罪只有构成与不构成之分,而不存在完成与否的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十四条

【故意犯罪】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