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知法律(善知律师事务所主任)
电话:18514096078
法律是社会之善吗
凡事都有两面性,法律的好处在于约束力有了规则大家都认同遵守这样才能和谐共处,弊端就是执行法律的上位者可能会利用职务之便给自己达到不法的目的,当然法律不是万能的道德底线也不能完全靠法律约束。
首先,法是善良的技艺。从伦理角度讲,法律应该尽可能地反映和实现社会的道德标准,即善良。善良不仅指对个体的要求,还强调对整体利益的考虑。法律应当保护社会中最弱、最易受伤害的群体,如儿童、老人、残疾人等。
法律的终极使命是维护社会秩序。而不是维护正义,保证公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护人权等一系列的概念。首先,人类对秩序的需求比想象中大得多。
基本上还是依据惩恶扬善的精神来制定。法律本质上还是一种社会契约,以一个共同的标准来约束所有人。
在阶级对立社会里,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其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而在社会主义国家里,法应当是人民意志的体现,人民的根本利益、人的全面发展则是社会主义法唯一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关于法律的名言警句
1、宁正以逆众意执法而违私志。历法禁,自大更始,则小臣不犯矣。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当事而立法,因时而制礼。法度者,政之至也,而以法度者,不可乱也。言出为箭,执法如山。
2、在民主的国家里,法律就是国王;在专制的国家里,国王就是法律。——马克思 1要理解法律,特别是要理解法律的缺陷。 1无论何人,如为他人制定法律,应将同一法律应用于自己身上。
3、关于法律的名言警句有:法律,在它支配着地球上所有人民的场合,就是人类的理性。——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刑罚知其所加,则邪恶知其所畏。
善意取得的法律后果是什么
善意取得的后果:适用善意取得制度的后果是所有权的移转。让与人向受让人交付了财产,从受让人实际占有该财产时起,受让人就成为财产的合法所有人,而原所有人的权利归于消灭。
善意第三人依照善意取得制度取得了受让物的物权,原权利人对该物所享有的相关权利消灭,原权利人不得要求善意第三人返还该物。
善意取得,是指无权处分他人动产或不动产的占有人,在不法将财产转让给第三人以后,如果受让人在取得该财产时出于善意,即可依法取得对该财产的所有权的法律制度。
一方面,受让人取得转让财产的所有权,该财产上的原有权利消灭,但善意受让人在受让时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权利的除外;另一方面,原权利人有权向无处分权人请求赔偿损失。
法律分析:受让人需为善意。即受让人在与无权处分人就某物发生法律行为时,不知道无权处分人对该物没有处分权。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不知情是指法律行为发生时的不知情,事后知情与否并不影响善意取得的构成。



电话:18514096078
蒙ICP备202300351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