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内容详情

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封建地主制逐步形成的是)

2025-06-12 05:53:11 作者:wangsihai

电话:18514096078

本文目录一览:

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因素有哪些

自然因素:热量、雨热同期、地形、土壤、水源;社会因素:科技水平、交通、市场、人口、国家政策等。

农业劳动是农业生产过程中,劳动力的使用和消费。它是人们直接、间接从事农、林、牧、副、渔业生产,创造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

农业劳动过程是人类按照一定的经济目的,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节和控制生物有机体 (植物、动物、微生物) 生长、发育、繁殖的过程。

扩展资料:

农业劳动过程也是人类对农业的社会再生产进行组织、控制和调节的过程,在农业劳动过程中,既有直接从事农副产品生产的劳动,又有紧密围绕生产需要,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进行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劳动;

既有直接从事各项生产活动的体力劳动,又有与直接生产活动有密切关系的科技、管理方面的脑力劳动,正是各种不同劳动的综合成果。

农业生产的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生产过程是持续不断的而劳动过程是间歇中断的,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的不一致性,构成了忙闲不均的季节性。

什么是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意义有哪些?

劳动者生产某种产品的劳动效率。劳动生产率水平可以用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的数量来表示。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劳动生产率就越高,反之,则越低。也可以用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生产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越少,劳动生产率就越高,反之,则越低。

劳动生产率的状况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具体说,决定劳动生产率高低的因素主要有:①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越高,劳动生产率就越高。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不仅指劳动实际操作技术,而且也包括劳动者接受新的生产技术手段,适应新的工艺流程的能力。②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科学技术越是发展,而且越是被广泛地运用于生产过程,劳动生产率也就越高。③生产过程的组织和管理。主要包括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分工、协作和劳动组合,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工艺规程和经济管理方式。④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主要指劳动工具有效使用的程度,对原材料和动力燃料等利用的程度。⑤自然条件。主要包括与社会生产有关的地质状态、资源分布、矿产品位、气候条件和土壤肥沃程度等。

劳动生产率分个别劳动生产率和社会劳动生产率。在个别劳动生产率中,按个别劳动者的劳动效率计算的劳动生产率是个人劳动生产率;按个别企业的劳动效率计算的劳动生产率是企业劳动生产率。以全社会的平均劳动效率计算的劳动生产率是社会劳动生产率。社会劳动生产率是衡量全社会范围内生产先进和落后的根本尺度。个别劳动生产率高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量就低于社会必要劳动量;反之,则高于社会必要劳动量。劳动生产率同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量成正比,即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生产的产品量越多;而同单位产品所包含的劳动量成反比,即劳动生产率越低,单位产品包含的劳动量越大。

劳动量的耗费可以按不同人员的范围计算,如按全部职工计算,就是全员劳动生产率,按生产工人计算,就是生产工人劳动生产率;生产的产品量可以用产品实物产量、标准实物产量、生产工作量和产品价值量(总产值、净产值等)等指标计算。

我国人口众多,但是为什么农业劳动生产率却这么低?

与发达国家相比,对产业产值、服务业发展等问题更感兴趣。我国工业总产值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规模大国。还有金融业零售业等数据比较。从数据分析比较来看,低发达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差距最大的是第一产业领域(农林鱼目)。另外,根据子产业的就业人口比率,欠发达国家的农业就业人口比率要比发达国家大得多,基本上农业人口比率越大,经济发展水平就越低。

从下表的数字可以看出,发达国家农业就业人口比重比总就业率小得多。美国1.3%,德国1.2%,日本、韩国也在5%以内。不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的农业人口比例要高得多。我国25.4%,印度42.4%,缅甸48.9%,近一半国家就业者从事农林渔业等第一产业。这是因为欠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的工商业缓慢,发展不足,难以在国内解决更多的剩余劳动力。发达国家的典型特征是第三产业吸收大量就业人口,发达国家以消费型经济为主,因此商业各领域的就业需求增加。

美国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例为78.9%,远远高于我国的46.4%。日本和德国的发达国家都在70%左右,反观印度和缅甸都不到40%。但是发达国家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少,整个行业的比例小,但产量规模很大。人均就业人口产值远远高于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美国第一产业从业者只有200多万人,但美国是世界农产品最大出口国,小麦、玉米、棉花、大豆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法国是欧洲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种植、畜牧业和林业都很发达。

发达国家第一产业的最大特点是机械化程度高。也就是说,无论是农业还是畜牧业,通过现代化工作,单位产量都很大。除了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能力外,各国的土地政策不同,与地形有关。例如,我国大部分地区比较分散的农田和土地也不例外,因此很难聚集到美国、加拿大等大型现代化农场,这也是阻碍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原因之一。

农业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的计算公式

农业劳动生产率是平均每个从事农业劳动生产的工作者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农产品产量,产值或生产单位农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是衡量农业劳动者生产效率的指标,农业劳动者生产技术水平,熟练程度,精神状况,农业气候状况,机械化水平等决定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一、农业劳动生产率

1、农业生产率是指农事劳动工作者的劳动时间和劳动成功的比率,反应了劳动者的生产效果和能力。

2、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人类农业以外的经济部门也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也能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提高经济效益。

3、农业生产率的高低会被多种因素影响,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土壤,生物等,自然条件优越,所产出的农产品就更多,产品质量也越好,自然条件恶劣,农业生产率就会降低。

(2)经济因素:包括经济形势,劳动报酬,劳动态度,农民素质等,改善劳动者的经济水平,能调动农户的积极性,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导致经济循环更加的良性。

(3)技术因素:主要是农业发展的技术水平,农业的现代化改革程度,至今现代化农业比传统农业具有更高的生产率。

(4)社会条件:主要是人口的增长速度,农业人口等,如人口增加缓慢,农业人口向非农业部门转移的速度加快,那生产率就会相对进行提高。

4、不断改进技术装备,合理利用自然环境,让自然改变自然,提高农户的积极性和劳动熟练程度,能够致使劳动生产率相对应的提高。

二、劳动生产率的计算公式

1、劳动生产率等于劳动时间除以产品数量。

2、具体计算时需要把公式具体化,产品数量具体为,总产量,商品产量,总产值等,劳动时间具体为相应产品所消耗的劳动量。

3、计算农业劳动生产率时,需要根据农业劳动的特点进行建立指标体系,可以分为按产量,产值计算的直接指标和按照工作量计算的间接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