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内容详情

深圳医保报销(深圳医保报销咨询电话)

2025-10-05 07:58:56 作者:wangsihai

电话:18514096078

本文目录一览:

深圳医保怎么报销

法律分析:深圳申请医保报销的流程如下:

1、患者生病入院后,有医保的患者可以凭借本人的身份证、医保卡等证件在医院办理社保登记手续;

2、患者在出院结算医疗费用时,凭入院登记表及身份证等到住院收费处办理出院结算手续,则不需要到社保中心报销;相关部门审查后,申请人即可领取社会医保医疗费用报销单进行报销。

3、对于医疗费用的报销,参保人员在协议医疗机构发生的医疗费用,只有符合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标准的,才能按照国家规定,从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中支付。

参保人员的急诊费用、抢救的医疗服务费用等,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具体管理办法的制定来报销。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实施细则》 第八条 参保人员在协议医疗机构发生的医疗费用,符合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标准的,按照国家规定从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中支付。

参保人员确需急诊、抢救的,可以在非协议医疗机构就医;因抢救必须使用的药品可以适当放宽范围。参保人员急诊、抢救的医疗服务具体管理办法由统筹地区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

深圳医保报销比例2021

法律分析:深圳社保住院报销比例:

1、一二档如果是在市外深圳定点医院住院的,(比例80%左右),可以直接刷卡档如果是在市外深圳定点医院(如广州的12家深圳社保定点医院)住院的,(比例60%-75%)先垫付再回深报销。

2、如果是市外非深圳定点医院住院的,先自费再报销。持相关资料回深报销(后面有详细需要的材料)二三档比例(60%)三档比例(45%-55%)。

社保停缴再续缴,如果中间没有断开,那么就没有关系,不影响使用。如果中间断开,再续缴的,那么对医保以及生育,失业保险都有影响。

如果断开后再续缴,医保是单位缴纳的需等到下个月1号后才能享受医保待遇,个人缴纳的需要等待3个月以后才可以享受医保待遇;而失业以及生育保险都是需要持续缴纳1年以上才可以享受医保待遇的。

如果是综合医保或住院医保,开转院证明后去社保局备案,备案后再去住院的,医保范围内能报销90%;如果没转院自己过去的,这家医院也属于深圳社保卡的定点医院的会下降20%,即90%×(1-20%)0%×80%2%。医院属于深圳定点医院的话有没有办转院备案也可以刷深圳的社保卡,当然,只限综合医保或住院医保。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

第二十七条 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达到国家规定年限的,退休后不再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按照国家规定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未达到国家规定年限的,可以缴费至国家规定年限。

第二十八条 符合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标准以及急诊、抢救的医疗费用,按照国家规定从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中支付。

第二十九条 参保人员医疗费用中应当由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的部分,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药品经营单位直接结算。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建立异地就医医疗费用结算制度,方便参保人员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

深圳医保报销怎么报销流程

医保如何报销

(一)报销范围:参保人员在个人选择的医疗保险定点医院或专科医院,中医医院和A类医院发生的住院费用;

(二)报销比例:一个自然年度内首次住院起付标准为1300元,以后每次650元。支付比例分三个档,以三级医院为例,起伏标准:3万元,在职85%,退休91%,3万-4万在职90%,退休94%,4万以上,在职95%,退休97%。普通住院90天为一个结算周期。精神病住院360天为一个结算周期,起伏标准减半。一个自然年度内统筹基金支付最高7万元。住院大额最高支付10万元,住院大额的支付比例一律为70%;

(三)就医管理:如单位足额交费,个人只需交纳部分住院预付金,即可办理住院手续。发生的医疗费用要符合医疗保险三大目录库的范围;

(四)报销流程:出院时医院与个人结算清自费和自负部分金额,统筹基金报销金额由医院与区医保中心结算。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深圳个人医保如何报销

深圳社保看病报销:

1、如果当事人就诊医院有联网结算的,在出院办理结算时,凭医保卡就可以直接报销结算;

2、如果就诊的医院没有联网结算的,要带齐身份证、住院发票、住院费用明细等材料到参保地进行医保中心报销。

【法律依据】

《实施若干规定》第八条

参保人员在协议医疗机构发生的医疗费用,符合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标准的,按照国家规定从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中支付。参保人员确需急诊、抢救的,可以在非协议医疗机构就医;因抢救必须使用的药品可以适当放宽范围。参保人员急诊、抢救的医疗服务具体管理办法由统筹地区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