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案件流程(民事案件流程图解)
电话:18514096078
本文目录一览:
民事案件审理流程
民事案件的审理流程:起诉;立案审查;排期开庭;开庭审理;宣判。
【法律分析】
审理流程:首先向有管辖权的法院立案庭递交诉状 ;符合立案条件,通知当事人7日内交诉讼费,交费后予以立案。不符合立案条件裁定不予受理或裁定驳回起诉。对裁定不予受理、裁定驳回起诉不服的10日内可向上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案件受理后,排期开庭,提前3日通知当事人开庭时间、地点、承办人。公开审理的案件需提前3日进行公告。宣布开庭需核对当事人身份,宣布合议庭成员,告知当事人权利义务,询问是否申请回避;当事人陈述案件事实;举证质证,证人作证,宣读未到庭的证人证言,出示书证、物证和视听资料;双方当事人就证据材料发表意见;各方当事人就有争议的事实和法律问题,进行辩驳和论证;在法庭主持下,双方当事人协议解决纠纷,达成调解协议,制作调解书,双方当事人在调解笔录上签字后生效。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百八十八条 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民事诉讼法流程
法院民事诉讼流程分为一审程序和二审程序。法院民事诉讼流程如下:一审程序:
1、原告起诉;
2、法院受理后将起诉书副本送达被告;
3、被告在十五日内提交答辩状,法院在五日内将答辩状副本送达原告如果被告不提交答辩状,不影响审理;
4、决定开庭审理的案件,法院在三日前通知当事人并公告;
5、法庭调查阶段包括:当事人陈述;告知证人的权利义务,证人作证,宣读未到庭的证人证言;出示书证、物证和视听资料;宣读鉴定结论;宣读勘验笔录;
6、法庭辩论包括:原告及其诉讼代理人发言;被告及其诉讼代理人答辩;第三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发言或者答辩;互相辩论。法庭辩论终结,由审判长按照原告、被告、第三人的先后顺序征询各方最后意见;
7、法庭辩论终结,应当依法作出判决。判决前能够调解的,还可以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当及时判决。
8、判决宣告。
当事人直接向第二审人民法院上诉的,第二审人民法院应当在五日内将上诉状移交原审人民法院;法院受理;审理程序大体与一审一样,不同处主要在审查范围和内容上。
拓展资料:民事诉讼当事人有平等的诉讼权利。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保障和便利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对当事人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法律依据:《民事诉讼法》第九条,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根据自愿和合法的原则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当及时判决。
民事案件流程
1、起诉。2、立案审查。3、排期开庭。4、开庭审理。5、宣判。
【法律分析】
法院受理民事案件流程如下:一审,包括1起诉;2开庭审理;3当事人履行调解书内容或申请执行;4向法院告申庭提出再审申请。二审,包括1立案;2 开庭;3合议庭合议作出裁决。宣判后,当事人自动履行裁判文书确定的义务或向一审法院申请执行。对判决不服可申请再审。在民事诉讼中,一审与二审的诉讼流程有一些细微的区别,无论是一审还是二审,当事人在提交起诉状或者上诉材料之后,法院都会对是否可以受理进行审查,如果符合受理条件,才会正式进入诉讼程序。处理民事案件时,超过诉讼时效也是可以起诉的,但胜诉的可能性不大。诉讼时效的抗辩性是个人权利,法院无权干涉,若是在审理过程中,对方当事人提出诉讼时效抗辩,就会丧失胜诉的权利。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百九十五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诉讼时效中断,从中断、有关程序终结时起,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一)权利人向义务人提出履行请求;(二)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三)权利人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四)与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