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脘的准确位置图作用(中脘的准确位置图作用功效)
电话:18514096078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中脘的准确位置图作用,以及中脘的准确位置图作用功效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上脘、中脘、下脘的各自功用是什么?
上脘:主治胃痛、呃逆、反胃、呕吐、癫狂、咳嗽痰多、黄疸。别称上管(《千金方》),出《灵枢
四时气》中。属于任脉,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5寸处,在腹白线上,深部为肝下缘及胃幽门部;有腹壁上动、静脉分支;布有第7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主治胃痛、呃逆、反胃、呕吐、癫狂、咳嗽痰多、黄疸。操作方法为直刺1~1.5寸。
中脘:功能作用和胃健脾、降逆利水。出《针灸甲乙经》。别名上纪、太仓、胃脘。属任脉。任脉、手太阳与少阳、足阳明之会。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布有第七肋间神经的前皮支和腹壁上动、静脉。主治胃痛,呕吐,呃逆,反胃,腹痛,腹胀,泄泻,痢疾,疳疾,黄疸,水肿。直刺1-1.5寸。艾炷灸5-10壮;或艾条灸15-30分钟。
下脘:主治各种消化系统疾患如胃痛呕吐,腹胀肠鸣,痢疾泄泻,饮食不化,水肿,胃下垂等。
历代医籍多有记载。因本穴具有较强的健脾和胃,降逆止呕功效,临床常与足三里配合治疗饮食不化、呕吐;与足三里、四缝、商丘配合治疗小儿疳积;还具有治疗“腹部坚硬癖块、脉厥厥动”(《太平圣惠方》)之功能;并能消散六腑寒气腹痛,治疗不嗜饮食,水谷不化,日渐羸瘦等症状。
扩展资料:
穴位,学名腧穴,指人体经络线上特殊的点区部位,中医可以通过针灸或者推拿、点按、艾灸刺激相应的经络点治疗疾病。穴位是中国文化和中医学特有的名词。多为神经末梢和血管较多的地方。称为穴、穴道。
穴道:是人类及动物共有的电位最高的皮下电场区,是神经主干和神经末梢经过的地方,是人类和动物身体中电势能最高的地方,这部分破坏或者坏死,以及外力破坏及阻碍,都会引起麻、胀、痒、痛、酸等症状,甚至会产生组织、器官、循环和心脑不适、还可导致残疾、衰竭、窒息及死亡等症。
穴道是活体中重要的电场,也是与大脑密切联系场所。人体总计穴位有720个,医用402个,其中要害穴位有108个,有活穴和死穴之分,不致死的穴为72个,致命为36个。
参考资料:下脘百度百科中脘百度百科上脘百度百科穴位百度百科
按摩中脘穴位的作用附中脘穴位位置图
【取穴位置】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功能主治】
胃脘痛,腹胀,呕吐,呃逆,翻胃,吞酸,纳呆,食不化,疳积,膨胀,黄疸,肠鸣,泄利,便秘,便血,胁下坚痛,虚劳吐血,哮喘,头痛,失眠,惊悸,怔忡,脏躁,癫狂,痫证,尸厥,惊风,产后血晕。
【穴位配伍】
配百会、足三里、神门治失眠、脏躁;
配膻中、天突、丰隆治哮喘;
配梁丘、下巨虚治急性胃肠炎;
配肝俞、太冲、三阴交、公孙治疗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配上脘、梁门(电针20分钟)治胆道蛔虫症;
配阳池、胞门、子户(针灸并用),治腰痛、痛经、月经不调(子宫不正);
配气海、足三里、内关、百会治胃下垂。
上脘中脘下脘的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位置如图。上脘穴归属任脉,有缓解腹胀、消化不良、打嗝、呕吐等作用。
中脘穴属于“任脉穴”,有疏肝养胃、消食导滞、和胃健脾、降逆利水,且去眼袋、美容养颜、延缓衰老等作用。
下脘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2寸(3横指)。足太阴脾经和任脉的交会穴,具有健脾和胃,消积化滞的功效。
长期刺激本穴位,对反胃、呕吐等胃肠道系统等症均具有良好的调理和改善作用。
中脘的准确位置图作用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中脘的准确位置图作用功效、中脘的准确位置图作用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