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内容详情

大芦村(大芦村历史)

2025-08-25 22:30:49 作者:wangsihai

电话:18514096078

今天给各位分享大芦村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大芦村历史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隐秘的角落》取景地广西灵山,这里的“美色”可比网剧高能多了

全民热议的《隐秘的角落》中,秦昊在一个隐秘的角落里将他岳父岳母推下山。这一幕的取景地,就在广西灵山的六峰山上!

这也让无数剧迷们,纷纷前往,一时间,六峰山成为了“剧照打卡地”。灵灵也来凑个热闹,一起来看看这神奇的六峰山吧!

六峰山,由龙头峰、凤尾峰、龟背峰、鹤立峰、宝障峰、冲霄峰等六个山峰组成,最高峰才343米。

灵灵就纳闷了,这不过是一座小石山而已,到底能有什么魅力,让往来游客络绎不绝呢!

原来,早在宋朝年间,六峰山就以“人寰胜地”的美誉吸引了无数慕名而来的观光者。有诗云“相连直上巫山半,却胜巫山十二重。”说的便是六峰山。

六峰山古树参天,景色旖旎,最重要的是它有“灵”!

在半山腰处,有一座明朝的“北帝庙”,来自全国各地甚至东南亚一带的香客纷纷登山拜北帝,以至几公里外都能嗅到六峰山的香火味。

除此之外,还有送子观音的“观音阁”,不少善男信女们都来此供奉、请愿还愿。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六峰山汇集佛道两家,故信徒常来,香火常旺。

六峰山上还有“人文之灵”。光是摩岩石刻就有三百多幅,年代上至北宋,下至民国,内容涉及社会、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是研究社会历史的珍贵文物。

其中,摩崖石刻最多的地方是六峰山的三海岩,数量达150多幅。刻于洞府石壁上,皆是历代名人雅士精心杰作,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和历史价值。

灵山,山灵水也灵。城东就有一处秀色山河——东湖。

东湖是一个人工水库。始建于1958年,水平直线长15000米,最宽处3150米。在翠峦环抱中,水色湛蓝,似是一面镶上银边、缀满珠宝的明镜。

这里也是白鹫栖息的天堂。薰风偶送,微波敛艳,白鹫野鹤便飞舞起来,给灵东库区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风雨时,波涛拍岸,瞬息万变;晴朗时,极目远眺,湖面如镜;金乌朝夕,辉煌绚丽,整个库区如同披上霓裳,水色墨黛,波泛金光。

灵山还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大芦民俗风情古村。这里离灵山县城仅8公里远,明清建筑的群落,错落有致的摆布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大芦村古宅建筑面积足足有22万多平方米,以古建筑、古文化、古树为主。现存305副古对联,书写着修身、持家、创业、报国的历史文韵,也因此被称为"广西楹联第一村"。

灵山还出了一位巾帼英雄——苏三娘。与洪秀全、杨秀清、石达开等人齐名。

据说,苏三娘起初是在灵山街头卖艺。因战乱,加入洪秀全的太平军,后被任命为“女馆指挥”一职,统领着一支一千余人的女兵部队。

曾有诗称赞苏三娘的女子军“绿旗黄,女元戎,珠帽盘龙结束工。八百女兵都赤脚,蛮衿扎裤走如风。”简直是新一代“杨门女将”!

灵山县的风俗文化也十分独特,"岭头节"是郊野祭祀中所跳的一种面具舞蹈。

灵山的岭头调广为民间流传,有独特的传统唱本。唱调以跳灯、三师、跳大红、四师为主,用灵山话和官话演唱,没有乐器配衬,只是用长鼓、大锣配衬。

三月三时,灵山县的烟墩镇都会“闹歌堂”,用亲手做的烟墩大鼓,闹出最欢腾的节日气氛。

据鼓桶上文字记载,大鼓是清代宣统元年制作的,最大的鼓面直径达1.3米,鼓桶高3米。烟墩大鼓的制作工艺也是历史悠久的汉族传统技艺。

灵山的“炮圩”“炮会”也颇有历史。在300多年前,爆竹避山鬼,慢慢演变成“炮会”。

祭炮、迎炮、送炮、放炮,通过焚香设供祭祀龙神,祈求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出入平安。

千百年来灵山风调雨顺,孕育了不少自然风物。

灵山有着1500多年的古荔树守护,这里的荔枝也长得格外喜人。每到5月份,灵山的荔枝香飘千里。

果皮薄、果肉厚实,刚打开荔枝的外壳,香甜的汁水爆浆似的从开口处飞溅出来。一口咬下去,饱满紧实,脆嫩新鲜,嘴里余甜的香味,让人忍不住“吧唧”嘴!

灵山的好山好水也孕育了自然好生态的奶水牛,其产出的水牛奶是牛奶界的“贵族”,其营养价值几乎是普通牛奶的2倍。

灵山的水牛奶口感丝丝滑滑,就像融化的冰淇淋,滑入喉咙,在舌尖留下浓浓的奶香。喝上一口,满嘴香醇,还可以搭配燕麦等即食品,营养健康。

据记载,从元朝开始种植,至今大面积栽种已有数百年历史。灵山入冬晚,春季回暖早,春茶开采较早,每年的“春茶节”都吸引远近的爱茶者驱车前往。

灵山绿茶清香、味纯、形美、色正。春天正是万物复苏之时,悠闲地沏上一杯热气腾腾的灵山绿茶,仔细慢品,修身养性。

灵山的甜荔、美奶、名茶远近闻名,灵山的风俗小吃也让人口舌生津。

只有逢年过节才会做的“灵山大粽”。一个灵山大粽至少也要20斤,香滑的肥猪肉入口即化,加上香糯的板栗和绿豆,清甜不油腻。又大又好吃,绝对是送礼的首选!

香脆薄饼,撒上一层厚厚的黑芝麻,烤得酥脆的外皮,里边是软糯的番薯馅儿,就算上火也要吃的芝麻薄饼!

一不小心吃上火了也没关系。灵山凉粉,味微芳香而甘醇,口感滑嫩爽口。从宋朝传下来的饮食习惯,入伏、上火吃凉粉,不要太爽!

灵山的美食美景,让灵灵心神向往,就算“姐夫秦昊”找我去爬山,我也可!毕竟“美与帅都不可辜负”。

大芦村的历史

古村落始建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至清朝康熙五十八年完成这一群落的整体建设。是广西较大的明清民居建筑群之一,房屋结构功能齐全,明末清初岭南豪宅的建筑风格明显,显露出强烈的宗法制度观念意识。

这里最值得一游的是有着丰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文化住宅群,大芦村劳氏古宅共有九个群落,分别建于明清两代,古宅依山傍水,古静幽深,藏有文天祥手迹等大量的文物珍品,见证着历史的辉煌,最宝贵的是这里藏有三百多副明、清时期创作的传世楹联,有着珍贵的人文史研究价值和欣赏价值。一系列人造湖分隔开的明、清建筑群镬耳楼、三达堂、东园别墅、双庆堂、蟠龙堂、东明堂、陈卓园、富春园和劳克公祠。鸡犬之声相闻,宅旁湖畔寓意“文章显世,红顶当头”的古陛木树、樟树和荔枝树,犹如巨型盘景,往来曲径通幽,恬澹祥和。古宅群规模庞大,结构功能齐全,规划水平较高,生态环境优良,民俗文化积淀丰富。珍藏着许多文物,保留着一些“十里不同风”的习俗,活跃着一批黯然民间音乐舞蹈的艺人,被授予“广西楹联第一村”称号。吸引了国内大江南北、港澳台地区和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以色列、新加坡、越南、日本等国家的学者专家、游客前来采风考察观光,广西党政领导人曹伯纯、李兆焯、丁廷模、陆兵、袁凤兰、袁正中等曾莅临视察。

大芦村劳氏古宅共有九个群落,从明朝嘉靖二十五年到清朝道光六年(1546—1826年)才逐步完成。劳氏先人自建造第一个宅院伊始,就刻意营造与周围环境和谐协调的优生养息氛围。“艺苑先设”,“健融凌云”,优良的生态环境和优秀的人才造就,相得益彰,到十九世纪木,人口累计总数不足八百的大芦村劳氏家族,拥有良田千顷,培育出县、府儒学和国子监文武生员102人,47人出仕做官,78人次获得明、清历代王朝封赠。富而思进,科宦之众,使得这个家族的基业得到不断的充实和扩展。那些宅院,都是在宅前低洼地就地取材挖坭烧砖瓦,而附形造势,蓄水为湖。每当家族添丁,又必定依照灵山传统习倔:栽种几棵品种优良的荔枝树,因此形成了所见的一系列由六个大小小的人工湖分隔开来,湛水蓝天,绿树古宅相映成趣,占地面积三万多平方米,具有岭南建筑风格,荔乡风韵的古宅群。

岁月留痕,每一处宅院都笮着明显的时代特征和烙印。祖屋镬耳楼的结构功能最齐全,恪守规制,透露出浓烈的封建家族宗法观念气息,当时什么身份的家庭成员住哪种房间,从哪个门口进出,走哪一条路线,泾渭分明;清朝鼎盛时期乾隆年间建设的东园别墅规模恢宏,装饰堂皇,又营造得象个迷宫,非宅院中人,入内难得复寻回路出来;道光六年(1826)建造的双庆堂则高广宽敞,讲求实用和居,住的舒适……

广西最值得去旅游的5大最美古村,你知道有哪些吗?

1、桂林市兴安县白石乡“水源头村”

水源头村,又称鳌头村,建村至今已有600多年 历史 。坐落在群山环抱的都庞岭山系之中,由于村前有一条长流不息的小溪从田峒中淌过,成为湘江的主源,故名“水源头”,它距桂林90公里,离兴安28公里,至今为止,村中仍保留着27座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古老的建筑和古朴的民风相映成趣。数百年前,唐朝大将军秦叔宝的后裔秦德裕,在唐末天佑年间的战乱中,从山东移居而来,至今已有40多代子孙在这里繁衍生息,因此又称秦家大院。

“秦家大院”古宅全是双层楼房,布局三横七纵,家家相通、户户相连。除有“进士村”的美誉外,古宅中的每家每户都有一个寓意深刻的名称,如“紫气东来”、“吉门余庆”、“永振家声”、“辉照吉门”、“朝照乾坤”等等。秦家大院是广西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建筑群。

2、桂林市阳朔县“兴坪渔村”

兴坪渔村是一个古老的村庄,地处漓江边,从兴坪集镇码头沿漓江走2公里,便可到达渔村。从明朝万历年间,兴坪渔村建村到现在已有400多年的 历史 ,而且保存得非常完整,传说为兴坪圩上达官显贵为择贵地迁此。

兴坪渔村房屋与圩上古建筑风格相近,具有典型的明清时期桂北民居特色。整个建筑群有传统民居48座。村前漓江环绕,江对岸一带重峦叠嶂,鲤鱼山、金瓦山、元宝山、剑刀山、笔架山……风采各异,无不动人心弦。

1921年冬天,时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到兴坪渔村宣传他的革命思想。并登上了该村的天水寨。在天水寨上,孙中山对秀丽的山光水色赞叹不已,当晚即在停泊村前江中的船上宿夜,并亲笔题写“天水寨”三字,次日才带船队去桂林。

1998年7月2日下午4时,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及夫人一行,从桂林乘船而下,到达兴坪渔村参观访问。克林顿对兴坪渔村典型古朴的中国农村风貌频频点头赞许。世界各大传媒争相报道,使小小兴坪渔村名扬天下。

3、桂林市阳朔县普益乡“留公村”

留公村是一个古老的山村,建村至今已有350多年的 历史 。它位于阳朔至普益的漓江中下游,依山傍水,山清水秀,风景优美,至今还保留着明代和清代的建筑。这里的古建筑,沿袭着中国的传统风格,白墙青瓦片,青石板门槛,门窗等都是木质结构,共同构筑成了一道独具明清桂北民居的村镇风貌,村中有得月楼、应求宫、状元碑、双狮门户、留公大宅门、留公三色潭等主要古迹及景点。北伐战争时,孙中山先生率师溯江而上,看见留公建筑,曾泊舟观赏。2019年12月25日,入选第一批国家森林乡村名单。

4、贺州市富川县“秀水村”

秀水村位于贺州市富川县西北侧,距离县城车程约30公里,建于唐开元年间,立村建寨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 历史 。是一处古色古香的古老村庄。秀水村自然风光秀美,有“三江涌浪”“灵山石宝”等八大景观,故有“小桂林”之美称。秀水村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据查证,自唐、宋、元、明、清以来,在县志记载的133名富川历代科举进士名录中仅秀水村就占了26名,其中就有宋开禧元年乙丑状元—毛自知,因而,又有“状元村”之美称。

状元村遍布众多明清时期的民居建筑,还有状元楼、古戏台、古牌坊、古井、古牌匾等标志性建筑物,古色古香,适合参观、拍照。村间还有碧绿清澈的青龙泉、古老盘桓的巨树、经典喀斯特地貌的秀美山峰,很多地方都很类似桂林的山水,十分漂亮,可以漫步观光。

5、钦州市灵山县佛子镇“大芦村”

大芦村是广西目前较大的明清民居建筑群之一, 总建筑面积25万多平方米,由劳氏先辈自明朝嘉靖至清朝道光年间建造,距今已有400多年 历史 。大芦村主要包括镬耳楼、三达堂、双庆堂、东园别墅、劳克忠公祠等群落,规模宏大,构造巧妙。古建筑群落的房前屋后是树龄三百至五百年的古树。在大芦村,一门一窗打开的都是 历史 的画卷,一砖一瓦尽显建筑之风流。村内九处古宅群落,井井有条,主次分明,精雅的屋宇接连不断,处处显出苍老,却又风骨犹在。

大芦村内流传着采茶戏、跳岭头、舞狮等非物质文化遗产。2019年12月31日,大芦村入选第二批国家森林乡村名单。

距今400年历史的村寨中,竟有36块受朝廷封赠的匾额

大芦村占地面积45万平方米,距今有400多年的 历史 ,居民多以劳姓为主,是一个有4800多人的汉族村寨。

大芦村是广西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明清民居建筑群,也是岭南地区明清时代的典型民居。更为难得的是,当地人仍然住在祖先营建的祖宅里,跟搬空居民大搞 旅游 的古村相比,古风犹存,十分难得。

镬耳楼在大芦村的建筑群中,带有鲜明的个性——山墙上有一对高翘的飞檐,形似古代的官帽。有人说,那就是一对铁镬的双耳。据说在明朝,官衔越大,镬耳越大。镬耳楼具有浓烈的宗法制度气息,这与其屋主的身份有关。该楼的始建者劳经,在明朝嘉靖年间为县儒学庠生。

到十七世纪初,大芦村已发展为十五个姓氏的人家和睦共处的富庶之乡。人们就地取材,挖泥烧砖,蓄水为湖,以人工湖分隔各个院落,相距咫尺,相互守望。院落以所在地的物产或地形标志命名,如樟木屋、杉木园、丹竹园、沙梨园、荔枝园、陈卓园、榕树塘、水井塘、牛路塘,呈现一派气象万千的生态画卷。

大芦村前有个人工池塘,据说是翰墨之人每天用池水洗笔,天长日久便将水洗成了墨色,称为墨池。如果将大芦村的古建筑看作一幅风景画,为其增添气度和光彩的,则是那梓火螽螽沿用至今的338副木刻对联,是它把高雅的文人情趣和坊间门楹巧妙连成一体,向人们展现了一幅优美厚重的人文画卷。大芦村的先辈,在苦心经营这块热土的同时,也借助楹联文化将人生理念传达给后人。

除了楹联以外,大芦村古建筑群还有一大文化看点,那就是金字匾额。据统计,明、清两代,大芦村劳氏共计有县、府儒学和国子监文武生员102人,出仕做官的有47人,78人次获得明、清历代王朝封赠,受朝廷封赠的匾额达36块,至今保存完好的有12块。

大芦村古建筑群的门上、厅堂和门楼上,悬挂的金字匾额大致可分为居室标记匾、诰封匾、题赠匾、御赐匾四类,“万岁爷”题的御赐匾高悬厅堂,两广总督、巡抚、布政使、学政使等政要的贺匾,布置在前门楼和祖屋第一进及“官厅”。

在所有匾额中,被视为镇宅之宝、出自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手迹的“忠孝廉节”巨幅拓片,还有三达堂高悬的劳念宗考取国子监第一名题赠的鎏金“拔元匾”,其意义早已超越观瞻,而成为古宅人靠品质传世、凭教育兴家、以德行流芳这一传统风尚的 历史 证明。

大芦村先人好读书的传统,还体现在古宅的建筑布局上。古宅后面种植七棵古梐树,取“笔”同音,以七星状布局,跟村前的墨池遥相呼应,企盼子孙后代能够好好读书,有朝一日走上仕途,造福百姓。

在这里,可以感受到这个家族处处沐浴着浓厚的良好家风。劳氏先人深知,家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地方,若每个成员感受到居家的温馨、祥和、安全、抚慰和支撑,也就意识到保家的责任和使命,甚至还激发了兴家的动力和勇气。自劳氏先人起,就格外重视营造家规、家训等家族道德氛围。

自建造第一个宅院起,古宅人就刻意营造与周围环境和谐的休 养生 息氛围。眼前的大芦村,处处流露出难得的从容与淡定。她的从容不是远近皆知的名声,她不刻意梳洗打扮,不矫情展眉浅笑。当我漫步村中,随意停靠,任由时光从面庞滑过,从手臂滑过。攀上小楼,古宅一览无余,占尽了匠心神韵,占尽了仙山秀水,在阳光和水波的交影下,闪着动人的光芒,甚是壮美。放眼所及,每一栋一梁都浸润着唐诗宋词的韵骨,让人感受到蕴藏于内的沉稳与刚韧。这灵性的村庄,低于连绵山丘,却高于云端之上。

幸好这里没有收门票的大门,没有拍照留影的小摊,没有纪念品和各式特产的叫卖声。街巷之间,老人高声唠叨着,赶打着乱窜的鸡鸭;女子穿着随便,或忙碌,或慵懒;孩子见惯了外来参观者,嬉笑地与你逗趣,无拘无束地玩耍;不时还有小狗从巷中窜出“汪汪”一下,叼走你手中的食粮……今天的大芦村依然吟唱着古老的歌谣,固守一份超然姿态和对平和生活的坚持。

回眸身后的旧巷古楼,仿佛听到私塾中孩童童声童气的读书声,仿佛看到了长衫翩翩的儒者高声授学。土犬吠叫,惊动了水面几只白鹭,倒影优雅地划过天际。一样的水,一样的光阴流溢,不一样的时空对话。大芦村人的居住理念和生活态度,无不蕴涵着东方文化的韵味,渗透着大自然和建筑学的最佳结合。已远去的先人,用时光做泥灰,用自然为砖瓦,用人文锻造出令世人惊叹的建筑群,筑起了建筑学和文言世界最后一道风景。在岁月的打磨下,这风景日益凸现其凝重、壮观、睿智的光芒。

文字根据线上传播方式对原作有部分删改。

撰文:梁沃。摄影:韦纲 等。内容来自:《地道风物.广西》

关于大芦村和大芦村历史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