蚤状幼体(蚤状幼体学名)
电话:18514096078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蚤状幼体,以及蚤状幼体学名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螃蟹产卵了放在哪里养,螃蟹一般在什么时候出来活动
;
回答
螃蟹产卵后可将卵放在透明的容器中,底部铺上充分吸水的海绵即可,不能直接将幼卵放入池塘,避免被其他动物吞食。雌蟹性成熟后便会与异性交配,然后产卵,产卵时间大概是12月份至翌年3月份上旬、中旬,尤其在春季气温较适宜时能够常见到螃蟹产卵,蟹卵一般要4个月左右才能孵化。
一、螃蟹产卵了放在哪里养
1、螃蟹产卵后,需在透明的容器底部放置1块充分吸水的海绵,以创造湿润的环境,再将幼卵放入容器中即可。需注意,不能将幼卵放入池塘中,否则会被其他动物吞食。
2、雌蟹性成熟后便会和雄蟹交配,然后产卵,产卵时间大约为每年的12月份至翌年3月份上旬、中旬,当春季的气温较适宜时,螃蟹产卵的情况比较常见。
3、一般情况下,蟹卵需要4个月左右才能孵化,孵化率通常可达到90%左右。幼蟹刚孵化时体型较小,形状像水蚤,因此也称为蚤状幼体。蚤状幼体需蜕皮5次,大约要经过35天左右才可以发育成蟹苗。
4、螃蟹属于杂食动物,自然环境中的螃蟹主食水生植物、底栖动物,人工养殖时可饲喂浮萍、小杂鱼、鱼粉、蚕蛹、蚌类、螺类、苦草、畜禽血以及水花生等饵料。
二、螃蟹一般在什么时候出来活动
1、螃蟹一般会在太阳下山后至日出前出来活动,尤其是晚上10点左右。傍晚时分,水中的氧气含量相对较低,且岸上较安静,此时螃蟹会开始爬到岸边上,进行觅食活动或产卵。若气温在13°C以下,则螃蟹又会爬回水中,躲避低温。
2、如果是海蟹,则白天一般也会上岸活动(以觅食为主,因此白天常常可以在海滩上看到觅食的小蟹),但主要活动时间依旧为晚上,尤其是10点之后,这是为了躲避天敌的捕食。
3、处于产卵期的螃蟹,上岸活动时间一般为后半夜,其产卵量可达到百万粒。
螃蟹是如何生殖的?
分类: 生活 美食/烹饪
问题描述:
胎生还是卵生的? 还是别的什么?
解析:
蟹苗进入淡水后,一般在饵料丰足的河湾、湖泊中生活18个月左右,性腺逐渐成熟。成熟的河蟹在秋末冬初开始到海淡水混合的近海区产卵,这就是生殖洄游。交配后的雌蟹不久便可产卵,卵一串串贴附在雌解的腹肢毛上,堆积在腹部,直到孵出幼体。这类蟹称“抱卵蟹”。河蟹一次可产数万至百万粒卵,并且能产2-3次。 在自然界受精卵要经过4个月才能出苗,孵化率可达90%左右。刚孵出的幼体很小,形状像水蚤,称蚤状幼体。蚤状幼体经过五次蜕皮,大约35天就长成蟹苗(大眼幼体),蟹苗再蜕一次皮,成幼蟹。
螃蟹蚤状幼体吃什么
小鱼虾、海藻。河蟹生命短暂,螃蟹蚤状幼体属于河蟹蟹的幼体状态,但以初步长出牙齿,只能吃比螃蟹蚤状幼体小3倍的小鱼虾或海藻。
大闸蟹一生需要蜕壳多少次
大闸蟹需要蜕壳12次才能从幼体期长成成蟹。
大闸蟹两年达到性成熟,每年秋天开始生殖洄游,在咸淡水处交配产卵、孵化发育,河蟹在发育过程中,幼体期分为蚤状幼体、大眼幼体和幼蟹三个阶段。
蚤状幼体经过5次蜕皮才能变成大眼幼体。河蟹在幼蟹阶段时蜕壳次数较多,随着蜕壳而生长较快,个体不断增大,成为成蟹。
幼蟹(又称蟹种、“扣蟹”)培育是为成蟹养殖提供种子的重要一环。在这段时间,河蟹蜕壳次数多达7次,生长快,增重倍数大,因此加强饲养管理特别重要。
扩展资料:
一、生活习性
河蟹栖居随各个发育阶段不同而异。蚤状幼体阶段需生活在半咸水或海水的环境里,进入蟹苗阶段,便能离开海水环境,在淡水水域中生活。其主要生活方式为底栖和穴居,一般生活在石砾、水草丛中。
二、食性与饵料
河蟹为杂食性动物,偏食动物性饵料。动物性饵料有鱼、虾、螺、蚌肉、带鱼、其他小螃蟹等;植物性饵料有浮萍、马来眼子菜等水生植物以及豆饼、花生饼、小麦、玉米等商品饵料。河蟹食量大,且贪食,并有较强的忍饥饿能力。河蟹还有争食和好斗的习性,且具有自切和再生能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闸蟹
什么叫溞状幼体?
刚从蟹卵中孵出脱离母体的幼体,外形像水溞,故称溞状幼体,用符号Z表示。溞状幼体分为五期。河蟹胚体出膜进入海水中的幼体为Ⅰ期溞状幼体(Z1),以后经过3~5天蜕皮一次,由Z1变为Z2、Z3、Z4、Z5。溞状幼体分头胸部和腹部两个部分。头胸部近球形,具一背刺、一额刺和二侧刺,一对复眼;腹部狭长,尾节分叉。
河蟹各期溞状幼体形态
溞状幼体只能在海水中生活(盐度为8~30,以20左右为佳)。溞状幼体具强烈的趋光性和溯水性,前期常浮游于水的表层,后期多沉于水底。溞状幼体离水不久即死亡。
溞状幼体的食性为单细胞藻类、轮虫、蛋黄、卤虫无节幼体、卤虫幼体、豆浆、豆腐和蛋羹等,并有以大吃小、相互残杀的现象。人工养殖时,应防止发生几代同堂的现象。
蚤状幼体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蚤状幼体学名、蚤状幼体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