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继承人(被继承人的子女先于被继承人死亡的比例)
电话:18514096078
本文目录一览:
- 1、被继承人和继承人的区别是什么问
- 2、什么是被继承人
- 3、被继承人是谁?
- 4、被继承人的遗产包括哪些
- 5、房屋继承后被一继承人占有怎么办
- 6、被继承人什么意思
被继承人和继承人的区别是什么问
被继承人和继承人的区别一般在于概念的不同。被继承人通常是指,在继承关系中,其财产将被别人继承的人。而继承人一般是指,可以按照法律继承财产的人。依据我国的民法典规定,继承人通常可以分为:法定继承人和遗嘱继承人。常用的继承方式是: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继承一般是从被继承人死亡时开始。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一百二十一条 继承从被继承人死亡时开始。
相互有继承关系的数人在同一事件中死亡,难以确定死亡时间的,推定没有其他继承人的人先死亡。都有其他继承人,辈份不同的,推定长辈先死亡;辈份相同的,推定同时死亡,相互不发生继承。
什么是被继承人
一,被继承人:用最简单的话来说,就是生前有个人财产的死者。
二,被继承人的条件:
1,在法定继承关系中,每个公民,不论性别、年龄、精神状况、家庭出身、社会地位如何,也不论是完全行为能力人、限制行为能力人,还是无行为能力人都可以作为被继承人;
2,但这只是具有了作被继承人的资格,要现实地成为被继承人还须具备以下条件:
(1)公民死亡或被宣告死亡。如果公民没有死亡就不会发生继承关系。
(2)公民死亡时必须留有个人合法财产。
(3)公民死亡时必须有符合《继承法》规定的法定继承人(配偶、子女、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来继承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如果遗产无人继承,则应按无人继承的遗产处理,但这种处理不是继承,故死亡的公民也不能成为被继承人。
被继承人是谁?
被继承人是指其财产将被他人继承的人。《继承法》第十条遗产按照下列顺序继承: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本法所说的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本法所说的父母,包括生父母、养父母和有扶养关系的继父母。本法所说的兄弟姐妹,包括同父母的兄弟姐妹、同父异母或者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养兄弟姐妹、有扶养关系的继兄弟姐妹。第十一条被继承人的子女先于被继承人死亡的,由被继承人的子女的晚辈直系血亲代位继承。代位继承人一般只能继承他的父亲或者母亲有权继承的遗产份额。第十二条丧偶儿媳对公、婆,丧偶女婿对岳父、岳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
被继承人的遗产包括哪些
被继承人的遗产是自然人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收入,房屋、储蓄和生活用品,林木、牲畜和家禽,文物、图书资料,法律允许公民所有的生产资料,公民的著作权、专利权中的财产权利,公民的其他合法财产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二条
遗产是自然人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
依照法律规定或者根据其性质不得继承的遗产,不得继承。
房屋继承后被一继承人占有怎么办
继承人或者第三人占有挥霍转让遗产的行为已经构成了对其他继承人继承权的侵犯,其他继承人有权提起继承诉讼同时要求该继承人或者第三人返还相应份额的遗产、赔偿损失或者不当得利利益,在理论上,其他继承人提起的该诉讼被称为继承回复诉讼。被继承人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属于遗产,在遗产分割前,遗产属于继承人共同共有的财产。一般的继承案件只涉及继承人之间的分割纠纷,但在某些遗产继承类案件中会出现如存款、机动车等动产形式的遗产已被其中的继承人或者第三人实际占有控制的情形,甚至已经被挥霍或者转让的情形,这类继承案件就要比只涉及分割遗产的案件要复杂的多些,还会涉及到继承人之外的人。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一百二十二条 遗产是自然人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依照法律规定或者根据其性质不得继承的遗产,不得继承。
第一千一百二十三条 继承开始后,按照法定继承办理;有遗嘱的,按照遗嘱继承或者遗赠办理;有遗赠扶养协议的,按照协议办理。
第一千一百二十四条 继承开始后,继承人放弃继承的,应当在遗产处理前,以书面形式作出放弃继承的表示;没有表示的,视为接受继承。受遗赠人应当在知道受遗赠后六十日内,作出接受或者放弃受遗赠的表示;到期没有表示的,视为放弃受遗赠。
被继承人什么意思
被继承人是指其遗产将被他人继承的人。任何公民只要死后遗留有遗产都可成为被继承人。在这里,“任何公民”指的是在法定继承关系中,不论性别、年龄、精神状况、家庭出身、社会地位如何,也不论是完全行为能力人、限制行为能力人,还是无行为能力人都可以作为被继承人。公民死亡或被宣告死亡才会发生继承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一百二十五条
继承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丧失继承权:
(一)故意杀害被继承人;
(二)为争夺遗产而杀害其他继承人;
(三)遗弃被继承人,或者虐待被继承人情节严重;
(四)伪造、篡改、隐匿或者销毁遗嘱,情节严重;
(五)以欺诈、胁迫手段迫使或者妨碍被继承人设立、变更或者撤回遗嘱,情节严重。
继承人有前款第三项至第五项行为,确有悔改表现,被继承人表示宽恕或者事后在遗嘱中将其列为继承人的,该继承人不丧失继承权。
受遗赠人有本条第一款规定行为的,丧失受遗赠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