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内容详情

小时候过年(小时候过年最大的乐趣莫过于什么)

2025-10-04 05:22:17 作者:wangsihai

电话:18514096078

今天给各位分享小时候过年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小时候过年最大的乐趣莫过于什么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你还记得小时候过年的样子吗?这个春节有哪些地方变得「不一样」了?

在我的记忆里就是过年的时候穿新衣服,新鞋,因为小时候家里很穷,如果想穿新衣服这些必须得过年才能买,平时就只能穿旧的,所以那时候特别喜欢过年。

还有就是过年发压岁钱这件事也让我很难忘。每年除夕之夜为了看春节晚会,早早地把晚饭吃了,在看电视时爸妈会叫我们给他们拜年,然后就给我和妹妹压岁钱。那时候基本上是发5元的压岁钱吧,虽然很少,但是我们都会很开心。把发的压岁钱用布包好放进箱子里存起来,那时都不舍得用。

除夕夜里放鞭炮这些也让我记忆深刻。每家每户都会准备鞭炮和烟火。除夕那天下午天还没黑就开始放着。一整夜周围都是鞭炮的声音响个不停。

除夕夜里炒花生,炒胡豆这些对于小时候的我也很期待。爸爸烧火,妈妈把花生胡豆放进锅里炒,记得还要放点河沙一起炒吧,说是那样做不容易炒糊,而且炒出来会更好吃。爸妈在忙,我和妹妹也没闲着。手会时不时地伸进锅里抓花生吃。也不管炒没炒熟,反正就抓来吃,现在想想,有点佩服小时候的自己,也不怕烫着手哈。

对了,差点忘了,正月初一早上搓汤圆也很有意思。妈妈会把硬币包在汤圆里,说谁碗里盛到了那他这一年运气就很好,每次都是爸爸盛到,那时我都有点羡慕。

现在长大了来到了大城市,每年过年再也没有那种气氛了。但是童年时家乡那浓浓的年味,定会让我铭记一生的!

1、20年前过年,我们从腊月二十四开始可以一直过到正月十五;现在过年,我们是匆匆地回去又匆匆地走。

20年前过年,从腊月二十四左右开始年味就很足了,全家人都开始围绕着过年各种忙活,每天该干什么都排得满满的,直到正月十五,氛围都还很浓厚。

现在过年,我们腊月二十八九才到家,回去后只想好好睡几个懒觉,正月初三四左右,又要匆匆往外赶,过年像赶集一样,忙活一场,累得不行。

2、20年前过年,一家人围在一起看春晚;现在过年,一家人各自拿着手机抢红包。

曾经,春晚是我们过年的一份“大餐”,除夕晚上,一家人会早早围坐在电视前,等待着春晚的开播,赵本山的小品、冯巩的拜年......都是我们最期待的节目。

现在,春晚的吸引力似乎没那么强烈了,还抵不上群里的几个红包来得热闹,大家各自盯着手机屏幕,群里的红包一出来,忙得手忙脚乱,不亦乐乎。

3、20年前过年,最高兴的是收压岁钱;现在过年,轮到你给小孩封红包。

20年前,普遍条件都不好,过年收个几十上百的压岁钱,就高兴得不得了,因为终于有零花钱了,后面担心自己弄丢,还让妈帮忙收着,结果收着收着就再也没有回到自己手中......

现在,你已不再是当年,已经从当年那个收压岁钱的人,变成了如今发压岁钱的人,侄女、外甥亲切地叫着你,你的红包可得准备好了。

4、20年前过年,终于可以吃大餐了;现在过年,多炒几盘素菜吧。

以前,物质条件有限,一年都吃不上几顿好吃的,只有等到过年那几天,才能美美地吃上几顿大餐,馋了一年的嘴巴和肚子,在那几天是最快活的。

现在,平时吃的,都不比以前过年吃得差,过年那几天,在家是大鱼大肉,走亲访友也是大鱼大肉,吃腻了只想吃几盘青菜。

5、20年前过年,基本上是鞭炮的记忆;现在过年,基本上是红包的记忆。

以前过年,鞭炮、烟花总是少不了的,谁的鞭炮数量多、样式多、种类多,谁就是我们羡慕的“富豪”,似乎鞭炮一响,过年的氛围就出来了。

现在,为了安全着想,许多地方已经不允许放鞭炮,过年的感觉和氛围也少了一些。但人们却在发红包、抢红包中找到了乐趣,几块几角也忙得不亦乐乎。

6、20年前过年,总想着找玩伴和同学聚聚会;现在过年,总想多留些时间陪陪父母和孩子。

以前总觉得同学、朋友最重要,说什么也要一起聚聚会、吹吹牛,今天约这几个,明天约那几个,玩得不想回家。

现在才慢慢发现,家人才是最重要的,一年难得有时间回几趟家,父母已逐渐老去,孩子还在幼年,要趁此时间多陪陪他们。

7、20年前过年,亲戚总问学习怎么样啊、考多少分啊;现在过年,亲戚总问工作怎么样啊、挣了多少钱啊。

那时,成绩就是我们的底气,考得好的,总是亲友们口中的那个“别人家的孩子”,耳边听到的都是表扬和赞美。考得差的,一出门就生怕别人问成绩,自己也不好意思说出口。

现在,我们的底气由分数变成了工资,亲友们茶余饭后最常谈的就是,谁谁在什么单位上班,谁谁手底下管多少人,谁谁一年挣多少钱,挣得少的,好像有点尴尬。

8、20年前过年,亲戚长辈总教育不要早恋,要以学习为重;现在过年,亲戚长辈总教育不要太挑了,要抓紧结婚生孩子。

曾经,长辈们最希望的就是,我们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把学习搞好,把分数考高,是我们最重要的事,其他不相干的事少干。

现在,只要你到了结婚生子的年龄,没对象的,要催你赶紧谈对象,谈了对象没结婚的,要催你快结婚,结了婚没生孩子的,要催你生赶快孩子。

9、20年前过年,小品台词能流行一年;现在过年,小品全是过去一年的流行词。

以前,春晚是我们一年一度的视觉盛宴,尤其是小品、相声类节目,里面的许多经典台词,都是我们未来好长一段时间的茶余谈资。

现在,春晚的小品类节目也很多,舞台效果也很炫,可是我们能记住的却不多,一些网络流行词被用在节目里,总能看出些刻意的味道。

10、20年前过年,仿佛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现在过年,则愈发感觉平淡无奇了。

以前,我们老早就期待着过年,为了过年,我们提前好久就做着各种准备,万事俱备,只等那一天,似乎过年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

现在,任凭街头巷尾到处张灯结彩、商场超市吵得热火朝天,可我们的心里总是感觉很平静,似乎再也找不到当年的那种迫切感和期待感了。

二、为什么有人感觉年味淡了?

其实,不是年味变淡了,是时代变了,人也变了。

现在已不是当年那个物质匮乏、节奏缓慢的年代,而你也已不是当年那个无忧无虑、没有压力的少年。

总的来说,人们之所以感觉年味变淡,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1、物质的丰富,让大家对春节的惊喜程度已不如从前。

以前物质匮乏,我们只有过年的时候,才有好东西吃,有新衣服穿,平时享受不到的,都可以在过年那天得到满足,所以大家期待。

而现在,物质丰富了,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大鱼大肉都不稀罕,衣服想买随时都可以买,自然过年就没有那么明显的幸福感和喜悦感了!

2、时代的变化,让我们再也回不到以前的那种慢生活。

以前,机器、网络、信息、交通等都不怎么发达,我们什么都慢,大家也普遍都慢,在那种慢的节奏下,我们可以慢慢生活、慢慢享受、慢慢过年......

而现在,在经历了20年的高速发展后,似乎什么都变快了,当我们的心适应或被动适应这种快生活之后,再想慢下来就难了,慢下来安安心心地过年也成了一种奢侈。

3、年岁的增长,让我们越发感觉到身上的压力和责任。

小时候,我们在父母的庇护下,除了操心自己的学习,其他的几乎都不用操心,凡事都有父母顶着,我们可以无忧无虑的玩乐。

而现在,当我们长大成人、结婚生子以后,各种压力和责任也随之而来,生活、工作、经济、房贷、子女......当所有这些背在身上的时候,我们已经无法完全敞开心扉的玩耍。

4、心理的成熟,让我们不再是那个容易开心的年纪。

以前,我们的快乐很简单,吃了顿好的、买了件新衣服、赚了几十块零花钱就已经很高兴了,我们心里装的事很少,满足点也很低,总是说着说着就笑了。

而现在,我们经历的风和雨多了,见过的人和事多了,内心变得强大的同时,也更加坚硬了,不再是那个爱哭、爱笑、爱闹的年纪,似乎很多事已经激不起我们心中的涟漪。

很多人说年味淡了,但真正要是回到当年那个物质匮乏、没网络、没手机的年代,恐怕很多人又不愿意了。

你愿意为了找回年味,而舍去现在拥有的这些么,就算你自己愿意,那你又愿意你的孩子吃不上好的、穿不上好的么?

就像纪录片《舌尖上的新年》中说的一段话:“年味越来越淡,只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年夜饭失去了吸引力……母亲每到过年就抱怨:吃什么呢?你们想吃什么呢?儿女们都说随便,您随便做,只好年年依旧。”

写在最后:

其实,年没变,变的是我们,年味的缺少,或许就是我们一步步成长、社会一点点进步的代价。

人总是怀旧的,也喜欢回忆过去,而当年的那种“年味儿”,就是我们心中那份最美好的回忆。

作文:小时候过年

早起拉开窗帘举目望去,一夜之间,外面已成了银装素裹的世界。今年冬天雪下得少,似乎缺了一点气氛。这场雪的到来,提示着人们,年已经不远了。是啊,又要过年了,甚至能看到被大雪压弯的树枝也在抖动着春的喜悦。

过年,在感觉中已经有些遥远,甚至没有太多的期盼。在繁忙的都市里,在行色匆匆的人群中,年味越来越淡,有的时候马上过年了,才想起来。最令自己怀念的,还是小时候过的年,虽然那是些久远的回忆,但一切又都是那样鲜活。

我的老家在农村。一到腊月,年的气氛就浓起来了。在村里的供销社,购年货的人络绎不绝。那些传统的年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想起来是依然漂亮,那厚厚的纸,散发着油墨的芳香,在幼小的心灵里,已经把它当作是年的象征。

北方的腊八,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它的特殊意义在于向年又近了一步。每天天没亮就会醒来,一想到要过年了,兴奋的睡不着。村里的老人们开始对小孩子们说:“小孩小孩你别谗,过了腊八就过年。小孩小孩你别哭,过了腊八就杀猪。”孩子们嘻笑着、欢呼着,跑走了。那个时候,并不是所有的人家都能杀得起年猪。而杀了猪的人家都要安排一顿饭,招待一下村邻亲威。我们这些小孩子吃不多少肉,就是图个热闹,屋里屋处的乱窜。

那个年月伙食很差,平时就是苞米面饼子、小米饭,连面食也吃不到。所以过年对于我们小孩子来说那是个解馋的好机会。除夕的前几天,母亲便开始忙着蒸年糕、蒸馒头,前一天才会用大锅烀肉。我则在站在锅台边,紧紧地盯着锅,闻着那飘出的香气,不知不觉着唾液已经流了下来。母亲在旁边看了,便会掀开锅盖,用筷子扎出一小块肉放在碗里,我伸手就拿,顾不上烫嘴,狠狠地咬下去。

我喜欢啃冻梨,吃时发出的“沙沙”声,那白白的梨肉带来的酸甜,总让我回味不尽。当然,也只有过年时才能买梨吃。有一件小事很是难忘:那次母亲买来了冻梨,放在了储存杂物的仓子里。我便偷偷地盯着她,直到她进了屋子。我一溜小跑来到门前,小心翼翼地打开仓门,钻了进去,把关好门,掏了一个梨子就啃。不一会儿母亲进来取东西,一下子看到了我,我竟然有些不好意思,她却笑了笑,拍了拍我的头,没有说什么。吃晚饭的时候,弟弟还在问母亲:“梨什么时候买啊?”我在心里说:哈,我已经先尝到了。

对联也是过年不可缺少的重要物品。那时候的对联和现在不同,都是买来大红纸请人手写的。父亲的书法很好,是我们村里知名的先生,所以到我家来求父亲写对联的人都排成了队,过年的这两天是父亲最忙碌的时候。我在旁边地看着那黑亮亮的毛笔字写在红纸上,有说不出的羡慕。当红红的对联贴到墙上门上,那个喜庆啊,年的气氛立刻就出来了。

小时候的我喜欢穿新衣服。除夕的头天晚上我会把新衣服拿出来,翻过来掉过去地看,想象着明天就要穿上了,那个高兴啊。一年到头能穿新衣服的时候是很少的,一般都要到过年。睡前早早地把小脚洗干净,把新鞋、新袜摆在枕边看着,后来就睡着了。有时会做梦,虽然不知道自己当时的表情,但小脸上肯定带着甜甜笑意。

除夕也叫年三十,家家张灯结彩,人人喜气洋洋。在那个年月,恐怕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能看到大伙的脸上洋溢的笑容。除夕一大早,我就被鞭炮声从睡梦中惊醒。父亲也会在我们的耳边说,快起床吧,过年了,早点放鞭炮。我们便一咕噜地爬起来,穿好新衣服、新鞋,跑到外面放鞭炮。然后等待我们的便是饭桌上香喷喷的饺子了。

我们北方过年的高潮是除夕之夜,最重要的活动叫发纸,一般都是在子时,也就是二十三点到凌晨一点。传说那时候南天门会打开,天上的神仙会鱼贯地下到人间,所以各家有供奉神灵的,都要出去“请”。当然,也有的人说,相当有“福气”的人会看到南天门开,那样的人以后一定会享受荣华富贵,只是没有人能证实罢了。

在欢笑声中白天很快就过去了。夜色渐浓,万家灯火在冬夜里跳动着,映衬着白白的雪,描绘成乡村最美丽的夜晚。除夕的夜充满了祥和与神秘。在人们的眼里,从这里仿佛能看到美好的明天。

在发纸前父亲总是提前把鞭炮拴在一根大杆子上,靠在墙角就等着放了。十点左右,周围的村子就开始发纸了。鞭炮声此起彼伏,响个不停,火光将天边都映得发亮。十一点半了,父亲便把我们几个都叫出去,开始忙活,有的点鞭炮,有的点一堆火,母亲则在屋里做饭。篝光燃起,鞭炮声也响彻夜空。火光映着红红的笑脸,我们围着火堆跳着,叫着,跑着,那一刻,感觉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三十的晚上是要吃年夜饭的。全家人坐在一起,团团圆圆地吃着饭,说说话,其乐融融。这时吃的饺子都是肉馅的,还会在里面放一枚硬币,谁要是吃到的话那就预示着一年将有好运相伴。小时候,一次哥哥给我夹了一个饺子,我便边吃边玩,大伙也吃的热火朝天,可是盘子都见底了也没吃到硬币,最后在我的小屁股下面发现了它。

年夜饭后有“守岁”之说,所谓“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据说要是能一夜不睡的话,一年之中头脑都清醒。我们几个小伙伴打着灯笼,出去玩,到别人家的院子里拣落在地上的鞭炮,有的回来之后还可以放。当然,如果玩累了,随便到哪家,都会好吃好喝地招待我们。

难忘的年夜总是过得很快。天亮了,村边响起了欢快的锣鼓声,原来是大秧歌开始拜年了。人们相互拜年,串门,整个小村又在年的气氛中沸腾起来。

时隔多年,一些往事都已淡忘,但儿时过年的情景却永远地留在了心中。

老舍(1899.2.3-1966.8.24),现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正红旗人,北京人。

你们小时候过年都有啥习俗?

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中最大最隆重的节日。在食物贫乏的年代,许多人辛辛苦苦一年,为的就是过个大年,所以有“宁穷一年,不穷一天”的说法。到过年这一天,不管回家的路有多远,都要赶回家和家人团聚;为了过年,不管穷富,都要准备年货。到了春节这一天,家家户户贴春联,垒旺火,放鞭炮,祭鬼神。还记得小时候过年,都是自己写对联,自己剪窗花,爸爸从集上买回猪羊肉,大公鸡,门扇大的黄河大鲤鱼,还有各种麻炮,鞭炮,糖果瓜籽。爷爷则自己垒旺火,并叮嘱我们千万不能戳翻旺火。在大门口还要挂两盏大红灯笼。春节从腊八就开始筹备过了。腊八吃腊八粥,淹腊八蒜。进入腊月二十人们就开始掰起指头算了离年多久。二十三是小年,祭灶神,吃麻糖,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煮大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玩一宿,守完年夜是初一,出门迎财神喜神,到亲戚家拜年。初二嫁出去的姑娘回娘家,一直到十五闹花灯,吃元宵。大同的风俗,从初一到十五都有闹红火的节目,高跷,旱船,小车灯,花鼓队都要上街,大街上人山人海都是逛街看热闹的,一座古城都沸腾了。今年春节恰逢疫情,许多人不备年货了,有啥吃啥。商店新衣卖不出去了,猪牛羊肉都减价了,买的人不多了,有点够吃就行了,一切从简,年味没了。上边又禁放焰花鞭炮,临近年全城静悄悄。往年电视里的春节晚会最吸引人,今年人们已不关注了,这个年过得有点伤心。

小时候过年有哪些习俗?

燃放烟花炮竹

当时,同龄的小孩子特别多,你追我赶地疯玩,当时,大家都喜欢玩爆竹,花样很多:比如点个爆竹抛向空中,然后在空中爆开;或者扔到水里爆,这都是需要技巧的,在火引子烧到快完的时候抛,有人还会炸到手;要么会点一个爆竹悄悄丢在你的脚边上,吓你一跳。还有就是燃放烟花了,有时没等到天黑就忍不住燃放了看,好不容易挨到晚上,大家会聚在一块看。

2、穿新衣

小时候每次买了新衣服,自己都好想赶快穿去。有时候会趁着父母睡着的时候,自己爬起来穿新衣服玩。

3、收红包

那些年,吃了年夜饭之后,我们这些小孩一般都会乖乖地坐在桌边不走,不是真的那么乖,而是等父亲发压岁钱,一般是一块钱到五块钱不等,那时对于我们来说都是大钱了,所以一年当中就那么一回得到好么大的钱了。拿到压岁钱之后,我们就欢呼雀跃地跑走了,各自去找自己的小玩伴去了,当时,除了堂兄妹之外还有附近的其他邻居家的小孩,大家收到压岁钱之后,经常会聚在一起比,谁得压岁钱多,那劲儿要是用在学习上,指不定个个是博士了。

4、吃灶糖

原料是麦芽糖,很粘牙。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就常说的小年,这一天的俗习是“送灶爷”,为了让他多在玉帝面前说好话,来年给家里带来好运,家家户户会敬献糖给将要上天述职的灶王爷。这种糖中间有小气泡,味道香甜酥脆。长条状的表面有一层绵软的小颗粒,块状的灶糖中间没有气泡是实心的。早几年还听到小商贩一边把分糖的工具敲得很响一边随着打击的节奏叫卖,不过现在的城市中很少见了。

5、看春晚

那会儿的春晚,可算是娱乐圈的饕餮盛宴,一年就这么一次,载歌载舞,说学斗唱。每年除夕夜晚八点全家人一起围在电视机前,一起开开心心地看到十二点,然后一起到院里伴着四周此起彼伏。

小时候过年最开心的是什么事情呢?

小时候过年最开心的事,就是可以放鞭炮穿新衣。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小时候过年的情形都是难以忘记的。而且在小时候过年会让自己觉得十分开心,因为过年不仅会拥有比较热闹的气氛,而且还能够在过年的时候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比如说在过年的时候选择放鞭炮,并且也会穿到自己比较喜欢的新衣服。

一、放鞭炮。

在我小的时候,还没有出现禁止燃放鞭炮的规定。所以每一年过年的时候,都会购买小孩可以燃放的鞭炮,然后和自己的小伙伴们在一起燃放这些鞭炮。从而让自己感受到过年的气氛,并且在这种过程中自己是比较欢乐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现在由于燃放鞭炮不利于环保,而规定禁止燃放鞭炮,也让这件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情成为了永远的回忆。

二、穿新衣。

在小时候条件是比较有限的,所以平时的时候基本上不会购买新衣服穿。只能够在过年的时候,挑选自己喜欢的衣服让父母进行购买。所以在过年的时候能够穿一件新的衣服,内心是特别高兴的。而且也会选择在穿这件衣服的时候,第一时间向自己的小伙伴进行炫耀。

三、再也回不到小时候了。

其实写到这里的时候,我个人觉得再也回不到小时候了。小的时候可以燃放鞭炮,也可以和自己的小伙伴在一起快乐的玩耍。而现在长大成人之后,需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而且需要每天按时工作,让自己的内心觉得特别累。从而让自己觉得小时候真的挺好,特别是小时候过年时候发生一些快乐的事情,基本上只能成为自己最珍贵的回忆,并且也无法回到小时候的状态。

小时候过年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小时候过年最大的乐趣莫过于什么、小时候过年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