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凌的表现(如何预防校园欺凌)
电话:18514096078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校园欺凌的表现,以及如何预防校园欺凌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校园欺凌的六种行为是什么?
属于校园欺凌的几种情形大致归为以下几种:
1.叫受害者侮辱性绰号;指责受害者无用、侮辱其人格等。
2.对受害者进行重复性的物理攻击。拳打脚踢、掌-掴拍打、推撞绊倒、拉扯头发;使用管制刀具、棍棒等攻击受害者。
3.干涉受害者的个人财产、教科书、衣裳等,损坏,或通过他们嘲笑受害者。
4.欺凌者明显地比受害者强,而欺凌是在受害者未能保护自己的情况下发生。-传播关于受害者的消极谣言和闲话。
5.恐吓、威迫受害者做他或她不想要做的,威胁受害者跟随命令。
6.让受害者遭遇麻烦,或令受害者招致处分。
为积极预防、妥善处理在校学生伤害事故,保护学生、学校的合法权益,关于校园欺凌整治和处罚的相关法律法规。
《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还有相关的行政处罚以及刑事处罚等。
校园欺凌主要分为哪几种形式
校园暴力主要类型是语言暴力、身体暴力、心理暴力这三类。语言暴力:指学生经常用污言秽语对其他学生进行攻击,从而产生矛盾;身体暴力:指借助身体的优势打击比较弱小的同学;心理暴力:指不断地用语言、行为等给其他同学造成精神或心理上的压力,使其出现不良表现。
法律分析
校园暴力的解决方法:1、家长积极应对,经常了解孩子校园内外的治安状况,多与孩子沟通;无论孩子是打人者或是被打者,都应保持良好的心态,管理好情绪,避免以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以预防为主,教会孩子自我保护的知识;积极与校方沟通,学会巧妙地给校方传达个人诉求。2、学校防患未然,老师在教育学生方面应当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方法,不要动辄以打骂、讽刺、挖苦或体罚的形式替代教育,使学生的身心受到伤害;学校在注重知识教育的同时,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强化未成年学生的法律意识,使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3、社会构建网络,社会各职能部门应为未成年人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一是从法律层面,应完善立法,使校园暴力防治工作落到实处;二是从机制层面,应当建立起由政府统筹、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关爱特殊群体预防校园暴力的长效工作机制。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第二十一条 教育行政部门鼓励和支持学校聘请社会工作者长期或者定期进驻学校,协助开展道德教育、法治教育、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参与预防和处理学生欺凌等行为。
第三十九条 学校应当建立学生欺凌防控工作制度,对教职员工、学生等开展防治学生欺凌的教育和培训。学校对学生欺凌行为应当立即制止,通知实施欺凌和被欺凌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参与欺凌行为的认定和处理;对相关未成年学生及时给予心理辅导、教育和引导;对相关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给予必要的家庭教育指导。对实施欺凌的未成年学生,学校应当根据欺凌行为的性质和程度,依法加强管教。对严重的欺凌行为,学校不得隐瞒,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教育行政部门报告,并配合相关部门依法处理。

校园欺凌会有哪些表现特征?
(一)力量的不均衡性,校园霸凌的第一个特征是霸凌者和受害者两者力量的不均衡。霸凌者既可以是单个个体,也可以是多个人,受害者往往呈现为弱势的一方。霸凌者在生理上,如身高、力量、身体灵活性等方面往往要超过受害者,这种力量的不均衡性是显性的。另一方面,力量的不均衡性表现在隐性方面,霸凌者往往具有强大的力量支撑,其背后有一个团体支持,具有较强的社会关系。力量的不均衡是判断霸凌的第一个明显特征。
(二)霸凌者的恶意性,霸凌行为中霸凌者是故意、蓄意为之,这就意味着同伴之间的正常交往,如嬉戏打闹并不构成霸凌,而必须是霸凌者故意给对方造成身体和心理伤害才构成霸凌行为。
(三)霸凌行为的重复性,校园霸凌行为的发生必须具有重复性,即已经成为经常性的行为,对受害者持续产生不良影响。
(四)对受害者的危害性,在对受害者的影响方面,霸凌行为已经对受害者构成了伤害,这种伤害不仅表现在生理上,更多的是表现在心理上。心理上的伤害是受害者的一种主观感受,如在心理上感到恐惧、不安,感到自己的安全受到了威胁,或者被长期孤立,其往往生活在一种缺乏安全感的氛围当中。假如受害者长期生活在威胁——被威胁的关系当中,势必难以积极地融人群体生活,导致其受伤害程度加深,形成恶性循环。
关于校园欺凌的表现和如何预防校园欺凌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电话:18514096078
蒙ICP备202300351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