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内容详情

治沙英雄(全国治沙英雄)

2025-08-05 20:54:07 作者:wangsihai

电话:18514096078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治沙英雄,以及全国治沙英雄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内蒙治沙大王是谁?

内蒙治沙大王吴向荣,43岁,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腾格里沙漠东缘生态治理示范区主任。2003年,他放弃国外优裕的生活,回到内蒙古阿拉善治沙,一干就是14年。长期在腾格里沙漠东缘种植复合型生态锁边林,如今已建起长约18.5公里、宽500至2000米的“锁边绿色屏障”,有效地阻拦了腾格里沙漠东移,促进了贺兰山西麓植被的自然恢复。

被誉为“治沙英雄”。

2021年来自榆林的一位治沙英雄是谁

2021年来自榆林的一位治沙英雄是石光银。

石光银是治沙造林事业的模范代表,与荒沙碱滩不屈抗争40多年,在毛乌素沙漠南缘营造一条长百余里的绿色长城,彻底改变“沙进人退”的恶劣环境。

将治沙与致富相结合,创造“公司+农户+基地”的新模式,帮助沙区群众脱贫致富。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治沙英雄”等称号。

石光银的治沙事迹

20岁担任大队长时,就带领群众致力于治理沙漠的伟大事业。1984年,他怀着锁住黄沙、拔除穷根的责任感和坚定信心,辞去乡农场场长职务,举家搬进沙区,成为全国承包治沙第一人。

37年来,石光银同志承包荒沙、荒滩22.8万亩,己治理19.5万亩,植树2000多万株(丛),在毛乌素沙地的南缘,营造了近100公里长的绿色屏障,为阻挡黄沙南侵,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做出了重大贡献。

治沙英雄石光银,37年带领群众3战“狼窝沙”植树治沙,结局如何?

在毛乌素沙漠,有一位农民与沙漠斗争了长达37年之久。他主动承包沙漠地种树,立志让沙漠变成一片绿洲。这位老人名叫石光银,治沙的这37年间,他带领村民承包治沙万亩22.8万亩,其中19.5万亩已经栽种2000万多株杨树、红柳等树木。植被覆盖率超90%以上,成为全国首位个体治沙效果显著,治沙面积最大的承包户。除此之外,石光银还创办了农民治沙公司,将治沙股份制引进治沙事业上。治沙出了名,石光银还受到联合国的邀请,登上了讲台,讲述了他的治沙理念,2002年,石光银还被授予“治沙英雄”的荣誉称号。

誓要荒沙披绿装

石光银

石光银,陕西省定边县四大壕村人士。从小生活在毛乌素沙漠南部定边县一个南部沙土环绕的小村庄。自打记事开始,由于风沙的缘故,先后办过九次家,每一次搬家都给石光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八岁那年,他和同村最好的玩伴被风沙刮跑了足有20公里。家人找到石光银时,脸上、身上全是沙土。令人惋惜的是,石光银的玩伴却不幸遇难。伤心过后,石光银恨透了沙土,发誓长大一定要治理这无情的沙漠。

石光银为人好爽,在当地颇有威望。1963年,石光银被村民推选为大队长。靠着要想富、先种树的方针,由他带领的1000余名村民平沙整地,打了40口水井,准备种植农作物。谁承想,一场突如其来的飞沙,把平整好的土地掩埋,1000余人几个月的努力付之东流。次年春天开始第二次平整、播种,不料,又被飞沙再次把刚播种还没出苗的庄稼再次掩埋,大家都泄了气。

石光银

身为大队长的石光银,也是心急如焚,彻夜难眠。在经过几番深思熟虑后,石光银决定要想有效地防止风沙侵袭,必须依靠种树才能止住风沙。有些村民也持反对意见,沙窝窝里能种树?就算种了能成活还是问题。石光银说:穷并不可怕,但要有斗志,要想将日子过好,必须止住风沙。在他苦口婆心劝说下,村民也觉得是这么个理。

次年初春,石光银步行100公里以外的靖哥边县开始学习植树经验,也将树苗带回尝试栽种。在石光银的带领下,三年的时间里,刚栽种下去的树苗不知说少次被风沙掩埋。每每叹息之后,又重新振作,大家伙相互支持鼓励着,在他们心中有个坚强的信念,就是向沙漠宣战作斗争。在大家伙坚持不懈的努力下,三年后,海子梁公社迎来了第一片绿油油的长达万亩的沙漠绿洲。树木被成功栽活,庄稼也能种植了,大家伙更加坚信治沙这个决定是对的。

承包治沙敢为先

石光银

1983年末,石光银辞去农场场长一职,举家搬迁到沙漠面积最大的四大壕村。次年年初,国家鼓励个人承包荒沙政策,石光银承包了3000亩。这次的任务明显不同于第一次治沙,首先没劳力,资金短缺,但要强的石光银,一心想把这件事情干成,收拾好心情,这个倔强的陕西汉子再次踏上艰辛的治沙旅程。没有劳动力是不行的,石光银久挨家挨户说服村民与他一同治沙,最后有7户愿意和他一起治沙。

劳动力有了,眼下的难题是缺乏资金,3000亩的沙地,可不是开玩笑的,7户一共凑得750元,但对于10万余元的资金来说杯水车薪。为了筹集资金,石光银把家里84只山羊和一头驴卖了,那是他一家全部的家当。其它7户见状,也纷纷卖掉家里的羊,石光银又向亲朋好友借了来万余元,再加上贷了些款,最终凑齐了10万元的资金。这一年,7户人家人员全部上阵,3000亩的荒沙,被全部栽种上了植被,成活率高达87%,3000亩的荒沙地变绿了。

三战狼窝沙,尽显英雄本色

石光银

治沙路上也并非一帆风顺,治沙37年中,最难种植的就是“狼窝抄”。1985年,石光银又承包了5.8万亩的荒沙地。其中最难栽种的狼窝沙面积约为6000亩,一多半是沙丘,地形复杂且环境恶劣,早晚温差大。夏天的最高气温能达到60多摄氏度,冬天气温能降到零下20多度,在这片沙漠区域想种树,其难度可想而知。

次年春,石光银率领100余人手拿工具身背树苗再战狼窝沙,一待就是几十天。白天气温高,沙子也被晒得很烫,饭点就吃点自带的干粮充饥,渴了就喝点凉水。夜晚时分,寒风袭人,就地点上一堆火取暖,待火灭之后,趁着沙子还是热的,用铁铲挖个槽进去避避风寒。几十天的风吹日晒,众人个个面黄肌瘦,肤色黝黑。就是这般艰辛的努力下,两月连续11场的风沙,还是将他们的努力掩埋在沙子下,首战狼窝沙失利。

石光银

总结失败经验,石光银邀请林业局专业人士现场指导。第二年,石光银带领200余人再战狼窝沙,可是这一次栽种下去的树苗成活率只有二成,这一次又以失败告终。大家和第一次治沙一样,彼此间相互鼓励,总结失败的原因,石光银再次取经治沙经验。1988年春,石光银带领大家三战狼窝沙。这次,石光银用学到的治沙技术,开始在沙丘之中搭配种植杨树灌草等植被,同事设置沙障。

然而,就在这次治沙中,石光银险些丧命。在一次送树苗的途中,突如其来刮起了沙暴,只身一人的石光银为保护树苗刮跑,拉着装满树苗的马车躲在了一个沙丘背面。此事的风沙越刮越大,眼见天就快黑了,一不小心极有可能被沙暴刮走。由于忙着送树苗,一天没吃东西的石光银,此时胃病犯了,疼痛让他蜷缩在地上,这样他还紧紧地拉住马车绳子,整整待了一整夜。次日,风沙过去,石光银又和大家伙战斗在治沙中。这次他们成功了,树苗的成活率达到了8成。

公司企业加农户

石光银

石光银成为村民眼中的能人,一次次治沙经历足以证明他的治沙能力。但此时,他正在琢磨,有何办法在治沙的同时又能致富。石光银和各乡的村干部商议联合承包的事项,成立了新望林场,公司也迅速发展到127户,482人。公司采取股份制管理方式,公司承包给个人承包户,分红四六分,村民的六。

在石光银的带领下,建起了粮食生产基地、药材种植、畜牧业、饲料加工、机砖厂、绿色食品罐头厂等等诸多产业。公司发展可观,村民收入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值得一提的是,1984年参与治沙的职工,退休费每月也有60余元。职工的小日子一天天富了起来,公司也成功地走过了艰辛的创业历程。

石光银

在石光银的眼中,单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群众团结的力量是强大的,必须让群众的日子富裕起来,才是根本。公司成立初期,127户中有一半是困难户,有些人也是暗里嘲讽“带领一帮穷光蛋”,石光银暗暗发誓,一定要带领大家伙富起来。他四处求人赊账,带领大家伙打井138眼,平整沙地2800余亩,粮食亩产值达到了500公斤左右,实现了共同致富的梦想。

结语:

石光银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十大绿化标兵、全国绿化奖章获得者等等诸多荣誉。曾两次受联合国邀请防治沙漠化会议。石光银说过一句话:“我不能躺在功劳簿上享清福,风沙不止,治沙也不止。”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沙漠变绿洲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沙漠变绿洲的是郭万刚。

郭万刚,38年来,他战风沙,斗严寒,用汗水和心血谱写了一曲让沙漠披绿生金的时代壮歌,对改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作出重要贡献,被誉为“当代愚公”。先后获得“中国好人”、全国劳动模范、“时代楷模”、全国优秀护林员等荣誉称号,是武威市首届绿化奖章获得者。

郭万刚的贡献:

每年春季是郭万刚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3月开始压沙铺草埋压草方格,4月开始植树造林,这样的工作,郭万刚已经坚持了40年。40年的默默坚守,郭万刚从一名普通的护林员成为治沙造林的先进典型,他接过父辈手中的治沙造林接力棒,战风沙、斗严寒。

以愚公移山的毅力创造了荒漠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构筑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作出了积极贡献。

防治荒漠化英雄是谁?

近日,【防治荒漠化·库布其在行动】治沙英雄张喜旺的坚守

45岁的张喜旺身着深绿色的长袖衬衣手指一片林地说,“这里也是我种的”。他有着治沙人典型的黝黑肤色,身材壮硕,每每说话都给人重剑无锋大巧不工之感:“有多大能力吃多大馍”、“干什么事情不踏实不行!”

张喜旺初中毕业后务农在家,2003年开始在库布其沙漠种树。2010年前后,张喜旺用自己的积蓄承包了1600亩沙漠绿化工程,雇用30多个工人,有了自己的民工联队。十多年来,经过张喜旺和民工联队的手,从人拉肩扛到有路有车,在库布其沙漠种树绿化达2.5万亩。无论是种树经验还是管理经验,张喜旺都成了沙漠种树难得的“专家级”人物。

然而,最初促使他走上种树之路的,不是出于对荒漠化的忧虑和治理荒漠化的宏大理想,他的理由相当“现实”:种地一年只有2000块的收入,而种树一天就有20块的工钱。

2002年,亿利资源集团董事长王文彪找人到库布其沙漠里去种树,报酬是每人每天20元,张喜旺和乡亲们便开始了沙漠植绿的壮举。

在沙漠种树并不是一个轻松的活计,张喜旺和他的乡亲们每天要扛着树苗,走两三公里才能走到种树的地方,每天往返在路上就要花费三四个小时左右,除此之外,刚开始种树,经验不足,树苗常常种不活,往往辛苦一天却并不能挣到20元钱。

随着栽种的树苗越来越多,张喜旺的经验也越来越丰富。他的工资从20元逐渐朝着100元涨上去。

锥处囊中,其末立见。2010年,张喜旺一家的生活真正开始发生变化。这年,当地政府和企业在库布其沙漠中推进“造绿”步伐,总是在农闲时给别人打小工的张喜旺看着眼热,那年鼓起勇气,也拉起一帮人,成立了民工联队,当起了“植绿工头”。

就这样,张喜旺从一个“种树小工”变成了“植绿工头”。除了身体上的劳累,他还要在人员工资、人员安全、植树设备、苗木来源、植树项目上费心思。在记者的采访中,有一段经历始终让张喜旺印象深刻:一天,有一个工人掉队了,晚上十点多仍然联系不上,要知道沙漠的深夜昼夜温差相当大,温度可达零下几十度。幸运的是张喜旺后来终于打通了手机,开着车在10公里外找到人并接了回来,回到家已是深夜12点。

2014年6月10日,中央电视台播出了首支绿色中国梦的公益广告——沙漠绿洲中国梦。毫无意外,作为这部广告的主人公,张喜旺成了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治沙英雄”!

关于治沙英雄和全国治沙英雄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