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阶层(法考刑法是四要件还是二阶层)
电话:18514096078
本文目录一览:
- 1、刑法四要件与二阶层理论的区别 (越细致越好)
- 2、两阶层体系与四要件体系
- 3、刑法:二层阶与三段论使用有联系吗
- 4、犯罪构成二阶层要件是什么
- 5、2022年法考四要件还是两阶层
- 6、罗翔主张二阶层还是四要件
刑法四要件与二阶层理论的区别 (越细致越好)
刑法四要件是过时的理论,二阶层是主流啊,要说区别,各自的理论内容就是主要区别。
两阶层体系与四要件体系
四要件体系与两阶层体系都是用来认定犯罪成立条件的方法,二者之间的不同比较如下:
1.四要件的犯罪主体包括行为主体和责任年龄、责任能力;两阶层体系中,行为主体属于客观要件,责任年龄和责任能力属于主观阻却事由。
2.四要件的认识错误包括事实认识错误和法律认识错误;两阶层体系中法律认识错误被转换为违法认识可能性,被放在主观阻却事由里。
3.四要件体系将正当防卫等阻却事由放在四要件体系之外;两阶层体系将其放在体系内的客观阶层里。
4.四要件体系没有主观阻却事由;两阶层体系在主观阶层里设置了主观阻却事由。
5.四要件说所主张的构成犯罪所需要的四个要件①犯罪客体②犯罪客观方面③犯罪主体④犯罪主观方面是没有顺序之分的,也就是说只要同时满足①②③④即可,没有逻辑判断上的先后之分;两阶层体系有着清晰的判断逻辑。
如图所示
1.四要件体系以主观、客观这一对概念范畴为分析工具,流于表面,流于形式,流于自然事实的描述;两阶层体系以事实判断与价值评价为分析工具,高于主客观分析法,更能揭示事物的本质;
2.两阶层体系能清晰阐明无罪的事由,体系内部层层制衡;四要件体系将正当防卫等阻却事由放在体系之外,这也成为正当防卫无法在刑事案件中合理应用的原因之一。
举例如下:
二阶层理论尤其在共同犯罪领域显示出其强大的合理性。
我们作为初学者应当正确理解刑法的逻辑和它的思维体系,能以一种包容的心态去看待不同理论学说之间的分歧。不要盲目肯定也不要盲目否定,认真学习和仔细比较,从而更好地学习法律。
张明楷刑法学
2020.2.26
刑法:二层阶与三段论使用有联系吗
二阶层是在对传统的三阶层的一个演进吧……把违法阻却事由放到了构成要件该当性中一并考虑。
考试的时候,还是用三阶层。二阶层了解一下即可。
犯罪构成二阶层要件是什么
犯罪构成四要件。犯罪的构成要件可分成具体要件、共同要件和选择要件。其中共同要件有二要件说、三要件说、四要件说及新版的三要件说共四种版本。而在四要件说中,犯罪构成的“一般要件”,包括犯罪客体、犯罪主体、犯罪客观方面和犯罪主观方面。它们互相结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任何犯罪的构成都必然包含此四大要素,缺一即排除犯罪的成立。一、犯罪客体犯罪客体是刑法所保护的被犯罪活动侵害的社会利益。这里的社会利益指向极为广泛,可以是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也可以是政治利益、经济利益或是名誉、财产利益。按照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的不同层次,犯罪客体可分为直接客体、同类客体和一般客体。二、犯罪主体犯罪主体是指实施犯罪行为,并且应当对自己的罪行依法负刑事责任的人。这里的人既包括自然人也包括单位。其中自然人犯罪主体须满足以下两条件1必须达到法定的刑事责任年龄2必须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对于刑事责任年龄有如下规定: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对于刑事责任能力的特殊情况有如下规定: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醉酒的人应当负刑事责任。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至于单位犯罪主要是经济方面的犯罪以及一些妨害文物、环境、自然资源保护的犯罪。三、犯罪客观方面犯罪客观方面是指刑法所规定的确立犯罪的必要的诸客观事实特征。犯罪客观方面要件一般包括危害行为、行为对象、行为的危害结果以及犯罪的时间、地点和其他环境要件。危害行为有作为与不作为之分。例如甲与乙为夫妻,甲发现乙与丙通奸,两人发生争吵。乙与丙离家出走,甲偷服农药尾随之。甲倒地对乙说自己喝了农药,乙未理睬,甲死。在此案中,乙作为妻子负有采取积极措施防止甲死亡后果发生的作为义务。由于乙的不作为导致甲的死亡,因此乙构成故意杀人罪。行为对象是指刑法规定的危害行为所侵犯或直接指向的具体的人、物或者信息。行为对象是犯罪构成客观要件之一。危害结果有广义、狭义与中义之分。种类包括构成要件的结果与非构成要件的结果、物质。性的结果与非物质性的结果和直接的结果与间接的结果。四、犯罪主观方面犯罪的主观方面,指刑法规定的犯罪主体对自己行为及其危害结果所持的心里态度。它包括犯罪故意、犯罪目的、犯罪动机等主观要素。行为人若在主观上没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或者“极端疏忽轻率”的罪过心态,即不成立犯罪。故意或者过失是犯罪主观方面的共同要件。犯罪的主观要件是犯罪主体实施犯罪行为时的罪过心理,罪过的心理与犯罪行为必须具有同时性。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十三条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第十四条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第十五条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第十六条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是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
2022年法考四要件还是两阶层
法考是二阶层。
法硕采取的是四要件理论,而法考是二阶层理论,所以刑法分则深度解读就会把考试分析中的每一个罪名按照四要件去介绍而且进行深度的扩展。犯罪构成体系是定罪标准,法考采用的是两阶层体系。
罗翔主张二阶层还是四要件
罗翔讲的是三阶层,柏浪涛讲的才是两阶层。3阶层=犯罪构成该当性+违法性+有责性1.犯罪构成该当性(构成要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