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耀武(宋耀武 哈尔滨)
电话:18514096078
今天给各位分享宋耀武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宋耀武 哈尔滨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三大战役期间的大同战役之战况。
大同战役,也称大同集宁战役,该役以华北野战军失败、傅作义取胜而告终。 该役并非属“三大战役”,而是发生在1946年7~8月间。此役是我军一次耻辱的惨败,教训是沉痛的!
中国有哪些著名的心理学家?
1.著名青少年心理咨询专家张声远
2.著名心理专家毕希名教授
3.著名心理学专家李子勋教授
4.莫雷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重点学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学术带头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应用心理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5.申继亮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发展心理研究所所长、中国心理学会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
6.白学军教授,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博士生导师
7.著名家庭教育和心理辅导专家金琰
8.著名家庭教育和心理辅导专家李宜嵘
9.著名心理学专家杨凤池教授
10.著名老年心理卫生与精神病专家马辛
11.鲁洁,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名誉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教育学会德育专业委员会主任
12.朱智贤(1908~1991),江苏赣榆人。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
13.周先庚(1903~1996),安徽省全椒县人,中国实验心理学家
14.张耀翔(1893~1964),留美归国后,曾任北京高师、沪江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校教授以及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特约研究员
15.肖孝嵘(1897~1963),中国心理学会、中国测验学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中国教育学会等理事、上海市心理学会副理事长
16.汪敬熙(1893~1968),中国现代生理心理学家
17.唐钺(1891~1987),中国现代实验心理学家、心理学史家。中国心理学会北京市分会理事长、北京大学心理系教授。
18.孙国华(1902~1958),中国现代心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该所发生发展心理学组领导、中国心理学会理事、《心理学报》常务编辑。
19. 潘菽(1889~1988),南京大学校长兼心理系主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
20.陆志韦(1894~1970),在美国留学获心理学博士学位,任中国心理学会主席,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从事音韵学的研究工作,并担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
21.曹日昌(1911~1969),获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学位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
22.陈大齐(1886~1983),早年留学日本东京帝国大学,专攻心理学,获文学士学位,
任台湾大学教授,台湾政治大学教授、校长。
23.陈鹤琴(1892~1982),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
24.丁瓒(1910~1968),北京协和医学院脑系科研究和讲授医学心理学
25.高觉敷(1896~1993),曾任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
26.郭任远(1898~1970),赴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得到著名心理学教授托尔曼的赏识。

中国心理学会的学会概况
中国心理学会于1980年7月正式加入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Union of Psychological Science,IUPsyS),荆其诚教授选为执委(1984、1988年)、副主席(1992年);张厚粲教授选为执委(1996年)、副主席(2000年);张侃教授选为执委(2004年)、副主席(2008年);张建新教授选为执委(2012年)。
1984年加入国际应用心理学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pplied Psychology,IAAP)。徐联仓教授选为执委(1984年起连续三届);张侃教授选为执委(1998年);韩布新博士选为执委(2006年)。
1990年加入亚非心理学会(AFRO-ASI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AAPA),王甦教授选为执委(1990年)、联合主席(1992年);林仲贤教授选为执委(1994年)。
1990年加入国际测验委员会(International Test Commission,ITC),张厚粲教授曾选为理事。 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宣传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理论,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充分发扬学术民主,团结广大心理学工作者,开展学术活动,进行学术上的自由讨论,以促进我国心理科学的繁荣和发展,促进心理科学知识的普及和推广,促进心理科学人才的成长和提高,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为加速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出贡献。
本团体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遵守社会道德风尚。 (一)开展国内外心理学学术交流活动,举办国内、国际学术会议。
(二)组织心理学课题的研究工作。
(三)普及心理学学科领域的科学技术知识,传播科学精神、思想和方法,推广先进技术,发现并推荐人才。
(四)依照有关规定编译出版心理学书刊。
(五)开展对会员的继续教育工作,不断补充更新知识。
(六)举办各种心理学培训班、讲习班,培训项目实施单位:中育心理网。
(七)配合或协同有关部门研究、解决有关心理学的课题,发挥心理学咨询作用,提出合理化建议。
(八)经常向有关部门反映心理学工作者的意见和要求。
(九)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承担心理学科技成果、心理学仪器及其他心理学产品的鉴定。
(十)接受委托,承担心理学领域技术职务资格的评审、心理学文献和标准的编审以及相关项目的论证评估。
(十一)对在心理学科研、学术领域中作出突出贡献和成就的会员,开展奖励和表彰活动。 分支机构总览 学术工作委员会 主任:乐国安 国际学术交流工作委员会 主任:孙向红 心理学普及工作委员会 主任:高文斌 心理学教学工作委员会 主任:李 红 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委员会 主任:张建新 青年工作委员会 主任:张 莉 心理学标准与服务研究委员会 主任:梅 建 出版工作委员会 主任:杨玉芳 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 主任:陈英和 发展心理专业委员会 主任:邹 泓 普通心理和实验心理专业委员会 主任:吴艳红 理论心理与心理学史专业委员会 主任:彭运石 工业心理专业委员会 主任:沈模卫 医学心理专业委员会 主任:洪 炜 生理心理专业委员会 主任:隋 南 心理测量专业委员会 主任:方 平 法律心理学专业委员会 主任:马 皑 学校心理专业委员会 主任:郑希付 体育运动心理专业委员会 主任:姚家新 社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 主任:佐 斌 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委员会 主任:赵旭东 军事心理学专业委员会 主任:刘志宏 人格心理学专业委员会 主任:王登峰 工程心理学专业委员会 主编:孙向红 临床心理学注册工作委员会 主编:钱铭怡 决策心理学专业委员会 主编:李 纾 老年心理学专业委员会 主编:韩布新 《心理学报》编辑部 主编:张 侃 《心理科学》编辑部主编:李其维 学术工作委员会 主 任 乐国安(南开大学) 委 员 陈英和(北京师范大学)邹 泓(北京师范大学)吴艳红(北京大学)彭运石(湖南师范大学)沈模卫(浙江大学)洪 炜(北京大学医学部)隋 南(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方 平(首都师范大学)马 皑(中国政法大学)郑 雪(华南师范大学)李京诚(首都体育学院)佐 斌(华中师范大学)赵旭东(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刘志宏(武警警种学院)王登峰(北京大学) 国际学术交流工作委员会 主 任 孙向红(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副主任 刘 勋(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刘 嘉(北京师范大学)方 方(北京大学) 委 员 韩布新(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蔡华俭(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周 雯(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张建新(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苏彦捷(北京大学)吴艳红(北京大学)周仁来(北京师范大学)刘 力(北京师范大学)舒 华(北京师范大学)张 钦(首都师范大学)江 新(北京语言大学)闫国利(天津师范大学)管 健(南开大学)毛志雄(北京体育大学)水仁德(浙江大学)范 方(华南师范大学)高定国(中山大学)赵玉芳(西南大学)李 林(华东师范大学) 秘 书 刘 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心理学普及工作委员会 主 任 高文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主任 伍新春(北京师范大学)肖 玮(第四军医大学)连 榕(福建师大)高 路(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盖笑松(东北师范大学) 委 员 丁新华(北京林业大学)王文忠(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王书荃(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王 健(北京回龙观医院)王利刚(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刘兴华(首都师范大学)陈祉妍(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张 嫦(天津市精神卫生中心)唐卫海(天津师范大学)詹启生(天津大学)张雅明(河北大学)胡淑仙(山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郭先菊(山西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桑青松(安徽师范大学)张 野(沈阳师范大学)郝春东(黑龙江大学)高 源(哈尔滨育源心理教育学校)钟建军(内蒙古师范大学)李维青(新疆政协文史委员会)王有智(陕西师范大学)韩继明(延安大学)林永峰(青岛市疾控中心)张丽锦(陕西师范大学)格桑泽仁(四川大学)戴 艳(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吴大兴(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彭小虎(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马红宇(华中师范大学)卢会志(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崔丽娟(华东师范大学)顾雪英(南京师范大学)刘泽文(浙江理工大学)迟毓凯(华南师范大学)纪汉平(广州中山医科大学附属三院)赖小林(汕头大学医学院)张锦坤(福建师范大学)田 珍(海南省第二劳教(戒毒)所)王 伟(第四军医大学)冯 耘(中国心融集团)邱明煌(泉州电业局泉港供电公司)罗 静(积木宝贝国际早教机构)范晓兰(积木宝贝国际早教机构)顾原斌(中科普(北京)教育科技中心)檀培芳(中国石油中心医院)秘书 况扶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学教学工作委员会 主 任 李 红(辽宁师范大学)副主任 张 明(苏州大学)桑 标(华东师范大学)周宗奎(华中师范大学)赵守赢(贵州师范大学)张 卫(华南师范大学)委 员 刘邦惠(中国政法大学)鲁忠义(河北师范大学)王晓钧(深圳大学)张灵聪(闽南师范大学)周成林(上海体育学院)连 榕(福建师范大学)马剑虹(浙江大学)孙健敏(中国人民大学)钟 年(武汉大学)周爱宝(西北师范大学)罗桑平措(西藏大学)刘金平(河南大学)李 强(南开大学)赵慧莉(青海师范大学)张守臣(哈尔滨师范大学)七十三(内蒙古师范大学)石文典(上海师范大学)苏彦捷(北京大学)杨继平(山西大学)冯正直(第三军医大学)葛明贵(安徽师范大学)文 萍(广西师范大学)丁锦红(首都师范大学)郝春东(黑龙江大学)刘希平(天津师范大学)钟毅平(湖南师范大学)刘 文(辽宁师范大学)陶 云(云南师范大学)张振新(浙江师范大学)闻素霞(新疆师范大学)韩布新(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聂衍刚(广州大学)王美芳(山东师范大学)高定国(中山大学)肖少北(海南师范大学)李祚山(重庆师范大学)何晓丽(宁夏大学)张仲明(西南大学)董圣鸿(江西师范大学)陈 陈(南京师范大学)林丹华(北京师范大学)盖笑松(东北师范大学)何 宁(陕西师范大学)陈 璟(四川师范大学)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委员会 主 任 梅 建(中国心理学会)委 员 王廷礼(北京胡亚美儿童医学研究院)王书荃(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高文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樊春雷(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陈祉妍(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连 榕(福建师大)盖笑松(东北师范大学)张丽锦(陕西师范大学)戴 艳(四川师范大学)杨继平(山西大学)顾原斌(中科普(北京)教育科技中心)学术秘书 王利刚(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青年工作委员会 主 任 张 莉(中科院心理所)副主任 刘 艳(北京师范大学)夏凌翔(西南大学)李 林(华东师范大学)委 员 陈光辉(山东师范大学)杨海波(天津师范大学)管益杰(北京师范大学)李 虹(中科院管理学院)定险峰(华中师范大学)徐守森(首都体育学院)姜丽娜(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舒 曼(华东交通大学)刘兴华(首都师范大学)訾 非(林业大学)闫洪丰(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傅春胜(中科博爱心理研究所)王 力(中科院心理所)管 健(南开大学)陈 硕(浙江大学)高 博(河南大学)冷 英(华南师范大学)任亚辉(南京师范大学)王海英(东北师范大学)秘 书 周明洁(中科院心理所)卢 敏(中科院心理所)心理学标准与服务研究委员会 主 任 梅 建(中国心理学会)委 员 王廷礼(北京胡亚美儿童医学研究院)王书荃(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高文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樊春雷(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陈祉妍(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连 榕(福建师大)盖笑松(东北师范大学)张丽锦(陕西师范大学)戴 艳(四川师范大学)杨继平(山西大学)顾原斌(中科普(北京)教育科技中心)学术秘书 王利刚(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出版工作委员会
临床心理学注册工作委员会 主任 钱铭怡(北京大学) 副主任 樊富珉(清华大学)
赵旭东(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
江光荣(华中师范大学) 委员 杨蕴萍(北京安定医院)
瞿伟(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
林芳(福建省煤矿中心医院)
王欣(河北师范大学)
方新(北京大学医院)
刘军(北京安定医院)
陶勑恒(南京晓庄学院)
盛晓春(哈尔滨工业大学)
孟馥(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
李晓驷(安徽省精神卫生防治中心)
贾晓明(北京理工大学)
祝卓宏(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李振涛(天津医科大学)
桑志芹(南京大学)
罗锦秀(山西医科大学)
李旭(“解决-相遇与对话”心理工作室)
陶新华(苏州大学)
王建平(北京师范大学)
张海音(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陈向一(深圳南山人民医院)
张宁(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
肖旭(四川大学)
唐登华(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侯志瑾(北京师范大学)
施琪嘉(武汉市心理医院)
谢钢(江苏大学)
钟杰(北京大学) 委员兼秘书 徐凯文(北京大学) 秘书 卢贺 员工心理促进工作委员会
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 主 任 陈英和(北京师范大学)副主任 何先友(华南师范大学)连 榕(福建师范大学)刘电芝(苏州大学)张 奇(辽宁师范大学)姚梅林(兼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委 员陈秋燕(西南民族大学)戴 艳(四川师范大学)龚少英(华中师范大学)胡卫平(陕西师范大学)李 虹(清华大学)李洪玉(天津师范大学)李伟健(浙江师范大学)李晓东(深圳大学)刘儒德(北京师范大学)刘 霞(北京师范大学)卢家楣(上海师范大学)聂衍刚(广州大学)庞维国(华东师范大学)七十三(内蒙古师范大学)申继亮(北京师范大学)师保国(首都师范大学)司继伟(山东师范大学)宋耀武(河北大学)谭顶良(南京师范大学)陶 云(云南师范大学)王振宏(陕西师范大学)吴庆麟(华东师范大学)伍新春(北京师范大学)辛自强(中央财经大学)邢 强(广州大学)燕良轼(湖南师范大学)杨伊生(内蒙古师范大学)杨昭宁(曲阜师范大学)张大均(西南大学)张向葵(东北师范大学)赵俊峰(河南大学)赵守盈(贵州师范大学)发展心理专业委员会 主 任 邹 泓(北京师范大学)副主任 周宗奎(华中师范大学)方晓义(北京师范大学)苏彦捷(北京大学)雷 雳(中国人民大学)陶 沙(兼秘书,北京师范大学)委 员 王美芳(山东师范大学)刘 文(辽宁师范大学)张 卫(华南师范大学)董 奇(北京师范大学)白学军(天津师范大学)李 红(辽宁师范大学)桑 标(华东师范大学)施建农(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王 耘(北京师范大学)杨丽珠(辽宁师范大学)毕鸿燕(中科院心理所)陈 旭(西南大学)戴斌荣(江苏盐城师范学院)邓赐平(华东师范大学)张文新(山东师范大学)朱莉琪(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陶 云(云南师范大学)王大华(北京师范大学)王争艳(首都师范大学)吴国宏(复旦大学)徐 芬(浙江理工大学)杨晓莉(西北师范大学)张丽锦(陕西师范大学)张向葵(东北师范大学)张 野(沈阳师范大学)盖笑松(东北师范大学)纪林芹(山东师范大学)李 丹(上海师范大学)李富洪(辽宁师范大学)李美华(青海师范大学)李小融(成都师范学院)李晓东(深圳大学)林丹华(北京师范大学)刘爱书(哈尔滨师范大学)刘正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罗小兰(忻州师范学院)莫秀锋(广西师范大学)宋耀武(河北大学)普通心理和实验心理专委会 主 任 吴艳红(北京大学)副主任 刘 勋(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刘 嘉(北京师范大学)丁锦红(首都师大)张 明(东北师范大学、苏州大学)闫国利(天津师范大学)委 员 杨玉芳(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傅小兰(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蒋 毅(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黄昌兵(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周晓林(北京大学)李 晟(北京大学)方 方(北京大学)罗 劲(首都师大)郭春彦(首都师大)舒 华(北京师范大学)周仁来(北京师范大学)毕彦超(北京师范大学)傅世敏(清华大学)张清芳(人民大学)罗跃嘉(深圳大学)王勇慧(陕西师范大学)鲁忠义(河北师范大学)李寿欣(山东师范大学)邓晓红(湖北大学)周治金(华中师范大学)刘思耘(华中师范大学)钟毅平(湖南师范大学)王穗苹(华南师范大学)陈 骐(华南师范大学)高定国(中山大学)任 杰(上海体育学院)郭秀艳(华东师范大学)高湘萍(上海师范大学)邓 铸(南京师范大学)冯成志(苏州大学)冷 英(南通大学)高 华(福建师范大学)王恩国(河南大学)宣 宾(安徽师范大学)周爱保(西北师范大学)刘 强(辽宁师范大学)张 奇(辽宁师范大学)邱 江(西南大学)陈安涛(西南大学)韦义平(广西师范大学)曹立人(浙江大学)任 俊(浙江师范大学)张德玄(杭州师范大学)刘希平(天津师范大学)秘书长 耿海燕(北京大学)理论心理与心理学史专委会 主任 钱铭怡(北京大学) 副主任 樊富珉(清华大学)
赵旭东(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
江光荣(华中师范大学) 委员 杨蕴萍(北京安定医院)
瞿伟(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
林芳(福建省煤矿中心医院)
王欣(河北师范大学)
方新(北京大学医院)
刘军(北京安定医院)
陶勑恒(南京晓庄学院)
盛晓春(哈尔滨工业大学)
孟馥(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
李晓驷(安徽省精神卫生防治中心)
贾晓明(北京理工大学)
祝卓宏(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李振涛(天津医科大学)
桑志芹(南京大学)
罗锦秀(山西医科大学)
李旭(“解决-相遇与对话”心理工作室)
陶新华(苏州大学)
王建平(北京师范大学)
张海音(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陈向一(深圳南山人民医院)
张宁(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
肖旭(四川大学)
唐登华(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侯志瑾(北京师范大学)
施琪嘉(武汉市心理医院)
谢钢(江苏大学)
钟杰(北京大学) 委员兼秘书 徐凯文(北京大学) 秘书 卢贺 工业心理专业委员会
医学心理专业委员会
生理心理专业委员会
心理测量专业委员会
法律心理学专业委员会
学校心理专业委员会
体育运动心理专业委员会
社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
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委员会
军事心理学专业委员会
人格心理学专业委员会
工程心理学专业委员会
决策心理学专业委员会
老年心理学专业委员会
民族心理学专业委员会
护理心理学专业委员会
《心理学报》编辑部
《心理科学》编辑部 《心理科学》
《心理科学》(Psychological Science) ,该刊为双月刊,由中国心理学会主办,华东师范大学承办。1992年第5期至2009年第6期,香港大学心理学系为协办单位;现协办单位为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2010年第5期始)和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心理系(2010年第1期始)。 《心理学报》
《心理学报》(Acta Psychologica Sinica),月刊,中国心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主要发表我国心理学家最新、最高水平的心理学科技论文。 第十一届理事会名单
理事长:沈模卫(浙江大学) 前任理事长:乐国安(南开大学) 候任理事长:游旭群(陕西师范大学) 副理事长: 白学军(天津师范大学) 金盛华(北京师范大学) 李 红(辽宁师范大学) 王登峰(教育部) 张建新(中科院心理所) 周晓林(北京大学) 卢家楣(上海师范大学) 秘书长: 傅小兰(中科院心理所) 常务理事: 白学军(天津师范大学) 陈 红(西南大学) 董 奇(北京师范大学) 方晓义(北京师范大学) 傅 宏(南京师范大学) 傅小兰(中科院心理所) 郭秀艳(华东师范大学) 韩布新(中科院心理所) 金盛华(北京师范大学) 李 红(辽宁师范大学) 李其维(华东师范大学) 刘华山(华中师范大学) 卢家楣(上海师范大学) 莫 雷(华南师范大学) 钱铭怡(北京大学) 桑 标(华东师范大学) 申继亮(教育部) 沈模卫(浙江大学) 舒 华(北京师范大学) 苏彦捷(北京大学) 王登峰(教育部) 王重鸣(浙江大学) 杨玉芳(中科院心理所) 叶浩生(广州大学) 游旭群(陕西师范大学) 乐国安(南开大学) 张厚粲(北京师范大学) 张建新(中科院心理所) 张 侃(中科院心理所) 张文新(山东师范大学) 赵国祥(河南大学) 周晓林(北京大学) 周宗奎(华中师范大学) 理事: 白学军(天津师范大学) 曹立人(浙江大学) 车宏生(北京师范大学) 陈楚侨(中科院心理所) 陈 红(西南大学) 陈英和(北京师范大学) 陈中永(内蒙古师范大学) 戴海琦(江西师范大学) 董 奇(北京师范大学) 樊富珉(清华大学) 方富熹(中科院心理所) 方 平(首都师范大学) 方晓义(北京师范大学) 傅 宏(南京师范大学) 傅小兰(中科院心理所) 高定国(中山大学) 高峰强(山东师范大学) 葛明贵(安徽师范大学) 郭本禹(南京师范大学) 郭春彦(首都师范大学) 郭秀艳(华东师范大学) 郭永玉(华中师范大学) 韩布新(中科院心理所) 侯玉波(北京大学) 胡竹菁(江西师范大学) 黄希庭(西南大学) 江光荣(华中师范大学) 金盛华(北京师范大学) 雷 雳(中国人民大学) 李 红(辽宁师范大学) 李玫瑾(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李美华(青海师范大学) 李其维(华东师范大学) 李 纾(中科院心理所) 李伟健(浙江师范大学) 李小融(成都师范学院) 连 榕(福建师范大学) 梁宁建(华东师范大学) 林崇德(北京师范大学) 刘电芝(苏州大学) 刘华山(华中师范大学) 刘 鸣(华南师范大学) 卢家楣(上海师范大学) 鲁忠义(河北师范大学) 罗桑平措(西藏大学) 罗跃嘉(深圳大学) 梅 建(中国儿童中心) 苗丹民(第四军医大学) 莫 雷(华南师范大学) 聂衍刚(广州大学) 庞维国(华东师范大学) 彭运石(湖南师范大学) 钱铭怡(北京大学) 邱炳武(中科院心理所) 桑 标(华东师范大学) 申继亮(教育部) 沈模卫(浙江大学) 施建农(中科院心理所) 时 勘(中国科学院大学) 舒 华(北京师范大学) 苏彦捷(北京大学) 隋 南(中科院心理所) 孙时进(复旦大学) 孙向红(中科院心理所) 陶 沙(北京师范大学) 陶 云(云南师范大学) 王登峰(教育部) 王 垒(北京大学) 王重鸣(浙江大学) 韦义平(广西师范大学) 闻素霞(新疆师范大学) 吴庆麟(华东师范大学) 吴艳红(北京大学) 伍新春(北京师范大学) 肖少北(海南师范大学) 许 燕(北京师范大学) 闫国利(天津师范大学) 杨继平(山西大学) 杨丽珠(辽宁师范大学) 杨玉芳(中科院心理所) 姚本先(安徽师范大学) 姚树桥(中南大学) 叶浩生(广州大学) 游旭群(陕西师范大学) 余嘉元(南京师范大学) 俞国良(中国人民大学) 乐国安(南开大学) 张大均(西南大学) 张厚粲(北京师范大学) 张建新(中科院心理所) 张 侃(中科院心理所) 张力为(北京体育大学) 张丽锦(宁夏大学) 张 明(东北师范大学) 张 奇(辽宁师范大学)张庆林(西南大学) 张守臣(哈尔滨师范大学) 张 卫(华南师范大学) 张文新(山东师范大学) 张向葵(东北师范大学) 赵国祥(河南大学) 赵守盈(贵州师范大学) 郑 雪(华南师范大学) 周爱保(西北师范大学) 周晓林(北京大学) 周宗奎(华中师范大学) 邹 泓(北京师范大学) 佐 斌(华中师范大学) 司库: 孙向红(中科院心理所) 副秘书长: 梅 建(常务) 李 扬(专职) 刘 勋(中科院心理所) 刘正奎(中科院心理所) 黄 端(专职) 第十届理事会分支机构名单 学术工作委员会 主任:杨玉芳 国际学术交流工作委员会 主任:张建新 心理学普及工作委员会 主任:梅 建 心理学教学工作委员会 主任:李 红 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委员会 主任:张 侃 青年工作委员会 主任:史占彪 心理学标准与服务研究委员会 主任:张 侃 教育心理学分会 会长:申继亮 发展心理学分会 会长:董 奇 普通心理与实验心理分会 会长:周晓林 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分会 会长:彭运石 工业心理学分会 会长: 医学心理学分会 会长:姚树桥 生理心理学分会 会长:隋 南 心理测量分会 会长:车宏生 法制心理学分会 会长:马 皑 学校心理学分会 会长:郑 雪 体育运动心理学分会 会长:张力为 社会心理学分会 会长:金盛华 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分会 会长:钱铭怡 军事心理学分会 会长:苗丹民 人格心理学分会 会长:王登峰 《心理学报》编辑部 主编:林文娟 《心理科学》编辑部 主编:李其维 第十一届理事会分支机构名单 学术工作委员会 主任:乐国安国际学术交流工作委员会主任:孙向红心理学普及工作委员会 主任:高文斌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张 莉心理学标准与服务研究委员会 主任:梅 建 出版工作委员会主任:杨玉芳发展心理专业委员会 主任:邹 泓普通心理和实验心理专业委员会 主任:吴艳红理论心理与心理学史专业委员会主任:彭运石工业心理专业委员会 主任:沈模卫医学心理专业委员会 主任:洪 炜生理心理专业委员会 主任:隋 南 心理测量专业委员会 主任:方 平法律心理学专业委员会 主任:马 皑 学校心理专业委员会 主任:郑希付 体育运动心理专业委员会主任:李京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委员会 主任:赵旭东军事心理学专业委员会 主任:刘志宏人格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王登峰《心理学报》编辑部 主编:张 侃 《心理科学》编辑部 主编:李其维
分手了很难受怎么调节,如何快速摆脱分手痛苦期
都说“与错告别才能与对相遇”,但分手的悲伤总是难免:
每晚不眠不休,无法入睡,动不动就哭;表面上看,无论你笑着玩得多开心,内心的孤独依然挥之不去;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家里,我总是时不时地想起TA,我感到难过。我不知道我什么时候会出来.你可能经常会在分手的时候遇到这些问题,不知道该怎么处理。
分手从来都不是小事。除了大家常说的“让时间治愈一切”之外,我们希望下面的心理学知识能帮助你更好地度过这段艰难的时光。
本文分为七个部分:
01分手后,我们通常如何处理?
02分手后我们的心情会怎样?
03、我们能做什么?
04分手并不是绝对的坏事
如果周围的人分手了.
06如果出现这些情况,请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如果你担心很快分手.
01 分手之后,我们一般会如何去面对? 我们是什么样的人,影响着我们处理分手的方式。 分手意味着亲密关系的结束。
不同的成年人在面对亲密关系时有三种依恋类型:安全型、焦虑矛盾型和回避型(Hazan Shaver,1987),分手后的应对方式也不同(Davis,Shaver,Vernon,2003)。
1. 安全型的你:开放、合理地交流需求
分手后,你可能会倾向于用开放合理的方式与其他依附的对象交流自己的需求,比如向父母诉说自己的情绪,向朋友寻求安慰和陪伴。
2. 焦虑矛盾型的你:用调情或指责等方式,让前任满足自己的需求
在亲密关系中,焦虑矛盾的你有更多矛盾的情绪,更多的自我怀疑,容易陷入爱情,渴望与对方亲密,但又担心“TA不是真的爱我,或者TA最后是否会离开我”;
分手后,你可能会陷入一种不断切换的模式:轻描淡写地和对方调情,愤怒地指责对方,试图通过这些手段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3. 回避型的你:压抑悲伤,独自硬扛
在亲密关系中,你经常害怕亲密,很难信任对方。你可能会怀疑爱情能否长久,或者认为没有爱情也能幸福。
分手后,你会刻意压抑分手带来的痛苦,选择继续下去。
02 分手后,我们的情绪会产生什么变化? 1. 恋爱会上瘾,分手如戒毒
“喜欢一个人是什么感觉?”
“你吃过药吗?”
“忘记一个人是什么感觉?”
“你曾经放弃过毒品吗?”
在恋爱中,你会在大脑中分泌兴奋快乐的多巴胺(Fisher,Xu,Aron,Brown,2016),这与“成瘾过程”的许多神经通路是一样的,所以你可能会感到“恋爱成瘾”,表现出喜悦、迷恋、情感和身体依赖等。同样,分手后,你也会经历类似的停药反应。
你可能渴望爱情,陷入焦虑、烦躁、愤怒等一系列痛苦的负面情绪,甚至有冲动行为。
有些被分手的人可能会因此走极端,甚至会做出一些有辱人格或者伤害身体的事情来试图挽回对方的爱(Fisher,Xu,Aron,Brown,2016)。
2. 如果你是非安全型的(焦虑矛盾型或回避型),你还可能会: (戴维斯,剃须刀,弗农,2003年)
如果 极其悲伤和悲痛,专注于失去的 TA: 一直看TA相关的资料,他会反复回忆过去,沉浸在悲痛中;
努力试图复合: 采取矛盾的行动,用愤怒、敌意或暴力对待前任,用电话轰炸前任,拦截前任的公司和家,甚至为了复合想和前任发生关系;
压抑、独自硬扛: 选择压抑痛苦,酗酒吸毒,疯狂工作学习,拒绝一切与前任有关的事情.
03 分手之后,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分手是如此痛苦,我们希望以下方法可以帮助你顺利走出。
ng1. 收起所有和 TA 有关的物品
收起所有和上一段感情有关的物品,如信件、歌曲、照片和纪念物。因为这些和回忆有关的事物会带来想念,维持大脑中与浪漫激情相关的脑回路,诱发我们对关系的渴望,不利于分手后的痊愈(Fisher, Xu, Aron, Brown, 2016)。
勇于放下过去相关的一切,是走出来的第一步。
2. 暂时不要联系前任
要想更容易放下这段感情,最好不要与前任继续见面和保持联系。很多人想要通过联系前任来缓解痛苦,结果往往是重新激活了更多的痛苦。正如看到和前任有关的物品一样,联系前任也会激活大脑中与亲密关系相关的回路,诱发对感情的渴望(Fisher, Xu, Aron, Brown, 2016) 。
频频回头的人是走不远的。所以不要和前任联系,不要频频翻看前任的微博和朋友圈,更不要和前任发生性关系。
3. 从你的朋友那里获得爱和宽慰
当你想要联系前任的时候,不妨联系一下朋友。联系朋友或者看朋友的照片会激活大脑中和依恋有关的区域(Fisher, Xu, Aron, Brown, 2016),替代联系前任的冲动。所以,恢复单身的你不妨和老朋友聚一聚,一起逛街聚会的时候拍拍合照。只要你愿意,你从来都不是一个人。
4. 忙一点就没那么容易瞎想了
总是忍不住看前任的朋友圈,总是为前任在微博上的一句话心神不宁,忍不住猜想是不是对方已经有了中意的人。
分手后,注意力反而被对方带走了,也许只是因为你太闲。分手后,我们可以通过适度的忙碌来分散自己对前任的的注意力(Fisher, Xu, Aron, Brown, 2016), 根据自己的兴趣来安排生活。学一门自己早就想学的课程,参加一项志愿者服务,让自己的单身生活变得丰富起来。
5. 做开心的事情,然后开心地笑
笑会带来面部肌肉的运动从而激活大脑的神经通路产生快乐的感觉(Fisher, Xu, Aron, Brown, 2016),你可以去做一些容易发笑的事情。
6. 试着每天记录下一些正能量
也许刚开始为了引起注意,刺激对方,你会忍不住在微博上的委屈和苦水,在朋友圈发一些影射性的文字。
但是相比于只看到痛苦和负能量,分手后更专注于记录正能量的人会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绪(Fisher, Xu, Aron, Brown, 2016)。
要潇洒往前走的人怎么能被痛苦困住双脚?给自己一点正能量,看看身边关心自己的朋友和家人,看看自己单身后重新拥有的时间和自由,这些都是生活中正在发生的美好,你值得拥有新的生活。
7. 尝试健康新鲜的活动,重新发现自我
相比于沉浸“分手” 的悲伤里,重新发现自我可以帮助你形成新的、更积极的自我角色。并且,从生物学的角度而言,任何健康新奇的活动都有可能激活大脑中的多巴胺系统,从而给人带来活力和乐观。
所以如果你没有在上一段感情中获得很多的个人成长,那么重新恢复单身可能是一个实现自己的愿望清单的好机会。
积极地去重新发现自我,对于刚恢复单身的你,可能会带来积极的情绪和个人成长 (Fisher, Xu, Aron, Brown, 2016),所以尝试着投入到愿望清单中的活动中去吧!
开始你的健身计划,培养新的兴趣,展开工作上的新领域,报名体验性的活动,参与学习性的工作坊或学术会议,这些都是重新发现自我的活动哦~
04
分手也并非是一件绝对不好的事情
每个人的裂痕,最后都会变成故事的花纹
(Tashiro, Frazier, 2003)
“所有的分手都有快乐的理由”,在爱情的胡同中苦苦挣扎后放开了手,或许也是一件好事。毕竟,分手,确实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好的变化:
1. 成为更好的自己
分手后的你也许开始独立处理一些事情,然后发现原来自己比想象中更坚强独立。
分手后的你也许可以大声哭、大声笑,坦率随性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不必为了一个人委屈自己的感受,然后你会发现原来自己的情绪比想象中更丰富真实。
分手后我们开始重视自己,重新认识自己,更好地继续成长。
2. 成为更好的伴侣
分手后的你也许会发现,自己以前总是很快投入一段感情,冲动盖住了理智,现在觉得在下一段感情中慢一点可能会更稳妥周全些。
分手后的你也许会发现,自己以前在感情中总是小心翼翼、有所保留,现在觉得在下一段感情中也许要试着去真心对待、全力拥抱。
分手后我们会开始反思自己在感情中的模式,进而寻求改变,这能让我们成为一个更好的伴侣。
3. 成为更好的朋友和亲人
分手后的我们有了更多自由的时间和选择,也许开始更多地和朋友聚会、和家人聚餐,也许开始每天花更多的时间在工作和学习上。
曾经在恋爱中被忽视的部分慢慢被填补上,从二人世界到一个更广阔自由的世界,重新用心维护自己的人际关系和精神世界。
4. 拥有更好的爱情
分手后的你也许开始思考自己想要一段怎样的感情,希望未来的另一半是怎样的或不是怎样的,然后在未来感情的选择上更谨慎明确。
从最初的过于追求完美,到后来更加喜欢感情中的真实舒服,也是一种蜕变。
05
若你身边的人分手了,你可以…….
亲密关系的结束会伴随着相当大的情绪反应,那么作为朋友的我们能做什么呢?
1. 不要主动提及与他们前任有关的信息
无论是处于好心还是好奇,提及他们前任的信息可能会维持他们大脑中与激情相关的回路,不利于他们分手后大脑的痊愈(Fisher, Xu, Aron, Brown, 2016)。
所以请给他们多一点空间,尽量不要主动提及上一段的感情。
2. 给予他们更多的陪伴和支持
前面说过,与朋友联系可以替代联系前任的冲动,激活大脑中和依恋有关的区域,看朋友的照片也能起到类似的作用(Fisher, Xu, Aron, Brown, 2016)。
所以不要小看你的陪伴和倾听,试着在微信上多联系他们,如果太久没见面,也可以给他们发张你的近照叙叙旧。
3. 陪他们出门运动一下
运动可以提高身体内部内啡肽和大麻素的水平,从而减少痛苦,让人获得平静感和幸福感(Fisher, Xu, Aron, Brown, 2016),同时也可以激活多巴胺,带来快乐的感觉。
所以不妨在某个晴朗的周末,约上他们出去骑单车,逛逛街边的小店,让他们动起来。
4. 带给他们更多的阳光和正能量
笑会带来面部肌肉的运动从而激活大脑的神经通路,产生快乐的感觉(Fisher, Xu, Aron, Brown, 2016)。
所以生活中有什么好玩的段子和综艺不妨和他们分享一下,也可以多和他们讲述一下自己身边好玩的人和事,用笑容减少他们的痛苦。
5. 带他们参加更多有趣的活动
如果刚恢复单身的他们可以积极投入“重新发现自我” 的活动中,那么分手可能会给他们带来个人成长和积极的情绪体验(Fisher, Xu, Aron, Brown, 2016),
所以如果你要参加美食节或者志愿者服务,不妨叫上他们,用活动丰富他们的生活和情绪世界,为他们创造更多自我探索的机会。
06
如果你或者周围的人分手后出现以下情况,
请及时寻求心理咨询师或专业医生的帮助:
1. 情绪上:较长时间的抑郁、焦虑
分手后会出现一段时间的难过是正常的。
但是如果长时间难过到无法工作和学习,无法饮食和睡眠,对什么都没有兴趣,甚至连门都不愿意出,那需要小心有严重抑郁的情况。
因为分手可能会带来焦虑、抑郁等多种消极情绪(Davis, Shaver, Vernon, 2003),如果出现明显的抑郁、焦虑等状况,可以及时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严重时要去医院寻求帮助。
2. 行为上:沉迷网络、疯狂购物、酗酒嗑药等
分手的人也许会因为看前任的照片等行为“触景生情”,放大了很多复杂的消极情绪,进而增加冒险行为(苏虹, 2015)。
例如,为了获得即刻满足或减轻分手的痛苦而疯狂地玩游戏,大手笔购物,酗酒嗑药等。
另外,恋爱的感觉会让人上瘾,分手后的人可能会寻求一些物质或行为刺激来维持愉悦感,获得暂时的解脱,但这并不能帮助他们真正地从痛苦中走出来,有时还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如果出现了酗酒嗑药、疯狂购物、沉迷网络等冒险行为,需要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的帮助,严重时需要去医院寻求帮助。
3. 想法上:有自伤或者伤害他人的意图。
焦虑型依恋的人容易沉浸在失去前任的痛苦中,试图通过一些极端行为来应对分手(Davis, Shaver, Vernon, 2003),例如分手后不断埋怨前任,对前任产生巨大的气愤情绪。
但是如果气愤到出现一些伤害行为,例如想要自杀、杀害他人,请及时联系周围的亲人和朋友,在取得家人的陪护下,及时去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和医院的帮助。
4. 其他可能出现的问题
分手后会经历类似药物戒断的症状,如抗议、哭泣、焦虑、易怒、嗜睡或失眠、厌食或暴食、长期的孤独感(Fisher, Xu, Aron, Brown, 2016),
分手也可能会带来各种各样的消极情绪和生理反应,从焦虑、抑郁、孤独,到免疫抑制、致命和非致命的身体疾病,再到通过自杀或他杀来威胁生命(Davis, Shaver, Vernon, 2003)。
07
如果你在担忧会不会即将分手.......
如今越来越多的情侣喜欢在社交网络上秀恩爱,其实情侣的不恩爱也可以从社交网络上看出来,而这很有可能是快要分手的危险信号。
如果你在一段不稳定的感情中左右徘徊,或许需要警惕下面这些分手的前兆(Garimella, Weber, Cin, 2014),及时处理感情中的问题:
1. 交流方式的变化,比如给恋人的评论留言减少,给他人的评论留言增多。
2. 发布状态的变化, 比如关于抑郁等负面情绪词语的使用增多。
3. 互动交流的变化, 比如单相交流变多,一方对另一方的忽视或不回应。
写在最后
也许要等待一段时间、忍耐很多个日夜的思念和千百次复合的冲动,这场分手的折磨才能结束。
每个人都曾在爱情的得与失中惶惶不可终日,在分手后经历一段异常艰难的时光,但对前任的依恋终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逝去。(Fisher, Xu, Aron, Brown, 2016)
所以有人说,所谓的爱情,其实是一场大病。
希望你在某天醒来,心情轻松,告诉自己:难熬的日子好像要过去了,而我的病就要好了。
也许你或者周围的人正在面临分手失恋痛苦、学习工作低迷、职业选择困扰、怀孕焦虑,甚至在重大疾病之下身心俱疲,接下来,我们会一一为你解答以上问题。
别担心,我们陪着你。
下期预告:《怀孕篇》—— 如何克服怀孕时期的重重挑战。顺利晋升新手爸妈?
上期回顾:《被出轨篇》—— 爱人出轨了,该怎么办才好?
参考文献:
Davis, D., Shaver, P. R., Vernon, M. L. (2003). Physical, emo tional, and behavioral
reactions to breaking up: The roles of gender, age, emotional i nvolvement, and
attachment style.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 9(7), 871-884.
Hazan, C., Shaver, P. (1987). Romantic love conceptualized as an attachment
proces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3), 5 11-524.
Fisher, H. E., Xu, X., Aron, A., Brown, L. L. (2016). Intense , passionate, romantic
love: a natural addiction? how the fields that investigate romance and substance
abuse can inform each other.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7(40), 68 7.
苏虹, 杜秀敏, 杨志刚, 宋耀武. (2015). 失恋心境和失恋情绪诱发对冒险行为的影响.
心理科学, 38(2), 414-419.
Tashiro, T. Y., Frazier, P. (2003). “I’ ll never be in a relationship like that again” :
Personal growth following romantic relationship breakups.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0
(1), 113-128.
Garimella, V. R. K., Weber, I., Cin, S. D. (2014). From “I Lo ve You Babe” to “Leave
Me Alone” - Romantic Relationship Breakups on Twitter. Internat ional Conference on
Social Informatics (Vol.8851, pp.199-215). Springer, Cham.
出品方 | 壹心理 本文编写 | 徐寒玉
宋耀武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宋耀武 哈尔滨、宋耀武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电话:18514096078
蒙ICP备2023003510号-2